点击查看原图刘军,本是一家通信公司老板,公司年营业额2000万以上,公司破产后却在“吃货”朋友的聚餐中吃出了一条“麻辣”点子。从此,刘军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路。
吃出来的点子
“十几口子人每周都出去聚餐,很多特色餐馆都吃腻了。”刘军有自己的一群“吃货”朋友,每周都要聚餐,他们吃遍了济南每个地方的特色小吃,发现再也吃不出花样了。“吃货”朋友们就想不然自己做着吃吧,每个人都想点小花样。
聚餐多次,“吃货”们发现就属刘军做饭最好吃了,于是一致赞同都让刘军做饭,就这样刘军成了“吃货”朋友们的私人定制厨师。
在一次的聚餐中,刘军做了顿小龙虾,刚上桌,第二道菜还没出锅,就被朋友们一抢而空,并表示还想再吃一次。“当时朋友们就说,味道比市面上的龙虾馆还要好,可以开家自己的麻辣小龙虾店了啊。”刘军坦言,“我干餐饮纯属是吃出来的点子。”
朋友鼓励,妻子支持,刘军有了动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第二春。“为了能够找出这种特色麻辣,我尝遍了所有有名气的龙虾店,请教了许多有名的师傅。逛遍了山东的辣椒市场,没有找到合适的,就去了省外,终于发现,湖南的辣椒和麻椒是最棒的。”刘军回忆创业初期的生活,虽艰辛但充实有期望。“市场太多做龙虾的了,我们的龙虾要不一样,辣出自己的特色,不要和其他店的龙虾一样一锅端,只有辣和不辣。”刘军告诉记者,他研究市场后发现,市面上的龙虾馆里的龙虾只有辣和不辣之分,为了把辣分出等级,他把辣分为微辣、中辣、很辣和变态辣。为了掌握各种辣的火候,刘军不停的约来朋友们试吃,没日没夜地改进。
“譬如微辣要辣到嗓子眼,中辣就要辣到胃里了,很辣,就得哗啦啦流眼泪,流鼻涕了。变态辣,要肿成香肠嘴了……”之所以要把辣味进行细分,刘军也说出了自己的原委,“以前出去吃饭,每次点微辣口味的,端上来的不是很辣就是不辣。”虽然刘军也知道每个人对辣的敏感度不同,但刘军心里清楚的意识到,他的麻辣龙虾卖的不仅仅是龙虾,是体验的感觉。
迷茫后的创业第二春
“其实刚开始,我是不太接受做这个,和以前落差太大了,一时接受不了。”刘军回忆自己第一次创业的日子,眼神中透露着无奈。
2010年,刘军毅然离开所在的国企,与人合资了一家通信工程公司,“那个时候,公司不仅在国内做业务,都做到国外了,像巴基斯坦都有我们的业务。我们每年营业额至少在两千万以上。”刘军笑容中带点苦涩,“2012年,整个行业都开始低迷了。门槛高,我们资质不高,只能做二承包,人工成本太高,而且回款慢。2014年3月,公司资金流出现了问题,运营不下去,只能解散。”“从那以后,我就成了无业游民。当时岳母在家看孩子,我就不敢回家,也不敢告诉岳母失业了。每天送完孩子就在外面的广场坐一早上、一下午,中午去朋友家蹭顿饭吃。”刘军说,那大半年的日子,每天都是“煎熬”,最盼的就是双休日,可以安心地待在家里。“每天都是迷茫,看不到出路,摔得太重就没有勇气再创业了。幸亏我有一群‘吃货\’朋友,鼓励我,为我想点子,出主意,妻子也支持我。”刘军下定决心在网上做起了微商。“刚开始只有几个客户,到后来增加到几十个,再后来到了100多个,回头客能有30%以上。我越来越自信了。”刘军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现在是网络的时代,是O2O的时代,我跟朋友商量,我们也做线上线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将我们的特色打出去。”
一天只做10份,任性
“我们一天只做十份,而且得提前一天下单,多了就不接了。”刘军为了能够保证质量,保证每份食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是这么“任性”。
“我们走的是私人定制的路线,每一份海鲜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一锅出。”刘军为了迎合每位顾客的口味,辣味的口感,每天只固定地做十份,“做的多了,就不能保证每一份的口感。”为了保持海鲜的鲜嫩,顾客都是提前一天预约,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海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海鲜。刘军也有自己专门的海鲜供应商,顾客提前一天订餐后,刘军会通知供应商提前对海鲜进行泥沙处理。
现在刘军做麻辣海鲜的原材料都来自湖南,并且经过一次次的改革、实验,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料包。刘军想将自己的独家秘方推向全国,让每个人不仅尝到特色的麻辣,还能尝到海鲜独特的鲜嫩。记者孔蕾实习生刘晓君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曹建民)可怜天下父母心!半年来,历城区唐王镇西张村村民张印夫妇俩的心,完全扑在了身患白血病的...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