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青州刺史孔融那些事儿,青州刺史孔融那些事儿

来源:青州通讯 2015-04-24 16:09   https://www.yybnet.net/

□潘广珠

我行适东方,将寻孔北海。此地有遗风,其人已千载。

英名动刘备,一为却管亥。后此复何人,崎岖但荒垒。

这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1613—1682),在抗清失败客居山东时,游历潍县,吊古怀今,留下的题为《潍县(二首)》中的第二首五言律诗。诗中的“孔北海”,就是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东汉居“建安七子”之首的著名文学家,系孔子的二十世孙。那么,孔融为什么能得到顾炎武的青睐和凭吊,曾任青州刺史的孔融到底有哪些“千载”“遗风”值得我们警示呢?且听咱慢慢道来。

年少的孔融:

“幼有异才”

“融四岁,能让梨。 ”《三字经》上这两句,小学生都知道,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确实,谦让,是美德——让的是小利,得的是大名,孔融从小就深谙此道,与众不同。

十岁的孔融,更是了得。这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有记载,姑且就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 。

这个“李元礼”,就是李膺(110—169),字元礼,汉桓帝时也曾任青州刺史,是东汉名士,有“天下楷模”之称,可惜第二次党锢之祸时,“被拷打而死”。看来,“奇童”的才思敏捷,巧言妙答,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聪明好学,善于思考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就更耐人寻味了。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说“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其孝。 ”说的是孔融十三岁父亲孔宙去世时,由于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这一“扶”不要紧,又为孔融平添了“孝”的筹码——小节不可不慎,小节里面可有大文章。

名人总得有故事,并且故事要一拨接一拨,不能消停了。到了十六岁,快要成年了,孔融又鼓捣了一出“一门争死”的义事:

名士张俭(115—198)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 ”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地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后来,读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绝命诗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才知道张俭是何许人也,至于“装死三天,目中生蛆”的杜根,暂且不表,留待后话。不过,张俭尽管得以逃脱,但无形之中,却成就了孔融的“义”名。

好了,万事俱备——圣人之后、有礼有智、有义有名、年龄适时的孔融该“出世”做官了。

为官的孔融:

“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孔融出名了,“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礼命,皆不就。 ”总得谦虚谦虚,拿捏拿捏。若是一叫就去,好像有失身份似的。汉灵帝时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侯,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成了正地级干部。

东汉时期,山东有鲁国、齐国、济南国、北海国等14个王国。北海国是公元52年,光武帝刘秀分封给侄子刘兴的,国都在剧县县城(今昌乐县尧沟)。

汉朝的王国,有“国王”,也有“国相”,机构设置和官员配备跟中央一样。各个王国中,还有一些小王国,也就是侯国。北海国内有7个侯国,其中平寿国、昌安国、高密国、夷安国、朱虚国在今潍坊境内;还有即墨国、胶东国,都在1984年从潍坊划给青岛的平度市境内。

孔融当“北海相”的时候,就蹲在昌乐县的尧沟,管辖着10个县、7个侯国,范围大致是现在的青州、临朐、昌乐、安丘、昌邑、诸城、高密、潍坊4区,还有潍坊市以外的平度市、即墨市、莱阳市、海阳市、淄博市临淄区。

当时的北海国,国王是第7代,也是北海国的最后一任国王。大概表现一般,既没有显著政绩,也没有明显劣迹,所以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只知道他死后被谥号为“康王”。他在位51年(155—206),死后没有儿子继承,在中央主持工作的曹操就发个文件,把北海国废除了。

孔融本来在中央工作,因为喜欢“大嘴”说些雷人的话,得罪了太师董卓,被下放到黄巾军势力很大的潍坊地区,在北海国当了6年的国相。虽然北海国里有“国王”,但是这些皇子皇孙,只管享受不干事儿,所以实际工作是由孔融主持的。

孔融在“北海相”任上,倒也干了不少实事。 “融至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但是,翻遍《孔融传》,他在北海的“业绩”也就寥寥几件:一是派人到处贴告示、发传单,动员因战乱流散的百姓回家;二是建了一所学校,向上级推荐了郑玄、彭璆、邴原等当地知识分子;三是组织志愿者,掩埋了因战乱或饥馑而死的人。一位管辖10个县、7个侯国的地级市领导,任职6年,能数出来的就这么点破事儿,也未免太寒碜了。概括起来说,孔融“爱民”有余,“护民”不足,比较重视教育,严重忽视军事,工作热情很高,工作能力不强,综合打分至多算及格。《孔融传》对孔融在北海的工作评价说,“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基本没干成什么正事儿。这个结论是实事求是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过多的难为孔融,毕竟还有“孔北海”的地厅级荣誉证书,在那摆着。

不过,孔融和小他8岁的刘备(161—223)的故事,倒是值得细说一番:

孔融在北海期间,本事主要在嘴皮子上,实际工作能力一般,不适合当主要领导,基本上是被黄巾军撵得鸡飞狗跳。 “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166—206)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当时贩卖草鞋出身的刘备的名气,远没有 “根正苗红”的孔融大。要不是刘备,领着关羽、张飞弟兄们从德州平原县赶来救援,他早就玩完了,这就是《三国演义》上的《刘关张北海救孔融》。与其说是刘备救了孔融,倒不如说是刘备沾了一回孔融的光,成了“大名人”的救命恩人。

投桃总要报李的。兴平二年(195),已经当上徐州牧的刘备,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方大员,也有了举荐州郡长吏的权力。为了回报大名人,刘备首先让孔融脱离苦海,表请他为青州刺史,管辖济南国、乐安国、齐国、北海国、平原郡、东莱郡,从地厅级变成了省部级,一下子成了省级军政主要领导。办公地点也从北海国驻地昌乐尧沟,搬到了青州刺史部驻地临淄。孔融担任青州刺史的时间很短。第二年,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只身逃出,老婆孩子被俘。 “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故事,就来源于此。老婆不管了,9岁的儿子和 7岁的女儿也被杀了——丢妻弃子,只顾自己保命,孔融啊,你都四十三啦,叫人说啥好!只身外逃的孔融,很快又到别的地儿娶妻生子去了。

建安元年 (196),曹操(155—220)“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着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据《资治通鉴》说,“曹操与融有旧”,凭着有层老关系,孔融就打报告说,真没想到基层工作这么难干啊,我还是回朝廷吧。曹操说,那好,新的首都建设正需要人呢,你回来当个“将作大匠”(相当于住建部长),领着人建房子盖楼吧。后迁少府,位列九卿之一,在皇帝身边,虽无实权,进入国家领导人序列。岁余,复拜太中大夫。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说着说着,不但“忧”来了,索命鬼也找上门来。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其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 “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小他两岁的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跌荡放言等罪名杀之,落得个“弃市”的下场,并株连全家,时年55岁。

为文的孔融:

“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士,也是颇有影响的文学家。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并列为 “建安七子”。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北海是潍县称谓的前身,故潍县自古别称北海。北海县治所后迁至潍县城里,孔融也就成为潍县历史上的著名官吏。在北海郡任郡守六载期间,他政绩突出,尤其重视文举,时潍邑文风盛于齐鲁。潍人感其造福乡里之德,慕其亲民之厚情,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潍州太守韩浩、通判慕容公在潍州公署后北城墙上(今向阳路中段古城墙开口处)建孔北海祠,并立“孔相祠堂之记碑”,同时建 “论古堂”,将郑玄、韩熙载等 30名贤达德义之士的画像绘于堂中,合祀于堂,并立“论古堂碑”。元至正十一年(1351),奉议大夫潍州太守王居义与北海县尹刘师让又进行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潍县知县宋兑重修时,将孔融祠与论古堂合二为一,祠堂扩为五间,名为名贤祠。明万历十一年(1583)潍县知县史善言将其移建至城西北角上,仍为五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潍县邑人丁汝奇将孔相祠和 “孔相祠堂之记碑”“论古堂碑”一并移建于关侯庙西北侧,今尚有迹可循。

最后,再说说孔融墓和修缮后的孔融祠:

孔融墓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办范家村北半里许,济青公路北侧。墓高约12米,南北长约13米,东西长约18米。墓壁削为陡峭,已失其原貌。孔融死后按照当时的“古者卿大夫葬不于国都,必于采邑”的制度,没有葬到老家曲阜,而是葬在曾任青州刺史的治所临淄。

孔融祠位于潍坊市十笏园博物馆内,2015年2月28日 (正月初十),重新修缮后的孔融祠和关帝庙已对外开放。

潍坊孔融祠

新闻推荐

一位女企业家的“双创”故事,一位女企业家的“双创”故事

●代表风采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青州刺史孔融那些事儿,青州刺史孔融那些事儿)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