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瑛
东阳城之名的由来
公元399年鲜卑族将领慕容德依照高僧朗公指点的路径、时间安排,顺利地夺取了广固城,建立了南燕国。按照皇家的规制,皇帝登基后就要选定自己的万年吉地。风水术士为慕容德选定的龙脉风水宝地就在南阳水以北,今北关、王府这个地方。南阳水像一条巨龙从此盘旋蜿蜒而过,南望群山联翠,是一处山水相宜、乾坤聚秀的龙脉风水上吉佳綤。并且把这个地方命名为 “东阳”,即东方初升的太阳,慕容德也把自己比作东方初升的太阳。慕容德一生笃信佛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佛祖保佑、引领他当上了皇帝。为报佛祖之恩,他命高僧朗公在此地营建两处佛寺。一处在今老公院村一带,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是慕容德祭祀佛祖和聆听朗公宣讲佛法的场所。因建在广固城南郊,故南燕国称它为“南郊之庙”、“郊庙”;因寺内建有七级佛塔,故《魏书》、《水经注》、《齐记补》都称它为“七级寺”;《晋书》、《南史》称它为 “七庙”;而七级寺的和尚则把它叫做“广固寺”、“广固南寺”(见《广固寺塔铭·天宝九年》)。七级寺是山东唯一载入多部正史的东方大寺,是山东唯一空前绝后的皇家国寺,青州《大齐碑》称其为“东方之甲寺”。高僧朗公为其所营建的第二座寺院叫“皇化寺”。在今北关大街东侧王井巷和金家巷附近(今王府馨园和王府花园之间)。这里是 “相传南燕主行宫”(元·于钦《齐乘》),寺内建有“东阳宫”,是慕容德皇帝的行宫,是皇帝歇息、住宿之处。 《晋书》载,在广固城内建有皇宫大殿“东阳殿”。是皇帝登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慕容德病危弥留之际,让大臣们在“东阳殿”议定让慕容超继皇位,慕容超是在“东阳殿”登基的。《晋书》、《十六国春秋》、《北史》均载:“超正旦朝群臣于东阳殿”,“超引见群臣于东阳殿”。 “东阳”这个吉祥的名字,是慕容德的高参们根据古代五行学说来定名的。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土居少阳,其色为青”;“少阳者,东方也”;“东方少阳,其色为青”。少阳和青是相配的,都是指东方。 “东阳”和“青”含义相同,它不但有“青州”之意,并且有光明向上的新内涵。这个名字很吉祥,也很有讲究。所以,慕容德的行宫、皇帝大殿都用这个名字。就是他死后的地宫,葬身的万年吉地,也命名为“东阳陵”。 《齐乘》云:“(皇化)寺后东阳陵,慕容德虚葬之冢,近岁始为人所夷。 ”《资治通鉴·晋纪》载:慕容德死后 “虚葬……东阳陵”。是虚葬还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据考,慕容德的帝陵“东阳陵”,就在今北关大街和三合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里是帝陵的最高处。虽“近岁始为人所夷”,但至今雨后之水仍沿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处分流,这里仍是东阳陵的至高点,这是慕容德皇陵所留痕迹和佐证。因皇化寺是按鲜卑族崇日风俗所建,佛寺为坐西面东。故“皇化寺后东阳陵”的“寺后”就在皇化寺的西面,寺后就是这个十字路口处。近年在此出土的大型石碑龟座之位置方向和大殿房基方向,都证明皇化寺是坐西面东。清·李南涧谓:《大齐碑》,“(龙兴)寺废后,明商河王辇置城北弥陀寺(原皇化寺,金代伪齐刘豫更名为普照寺,明初更名为弥陀寺),向东。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载:“城北弥陀寺 (皇化寺)东向”,又载,清·乾隆年在此出土“石像五,石趺一……似皇化寺物”。李南涧和段松苓皆为清乾隆年间益都东关人,所记乾隆年之事,应该可信。
东阳宫、东阳殿、东阳陵,这是多么意境深远而吉祥的皇家名称。然而,朝代兴衰,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天下易主。东晋大将刘裕于公元410年灭南燕,夷广固。一代帝国,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广固城废墟以东另筑新城。羊穆之仍是在高人的指点下,选定了这一龙脉风水宝地东阳陵。 《齐乘》云:“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 ”羊穆之还是在东阳陵这块风水宝地上筑起了新的城池,仍用“东阳”之名,曰“东阳城”。 “东阳”之名在南燕国之时早已有之,并非因阳水而名。
东阳城之名的来历,在历史上就有争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东晋青州秀才晏谟就有不同的见解。晏谟是齐国名相晏婴之后裔。南燕国皇帝慕容德将其拜为尚书郎,居商山(山东张店北),分管冶铁。因不居广固城,刘裕灭南燕屠广固,幸免遇难。后写《齐记》一书,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 ”叫东阳城,这个“东”字无法解释。而郦道元《水经注》却云:“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郦道元否定了晏谟之见,不应以渑水之名,而应以阳水之名而定之。其实,在晏谟之年代,此水就叫渑水。时过近百年后的郦道元时代,已时过境迁,水名亦变。到北魏中期,渑水已有阳水的俗称。哪有用后来之水名驳以前之水名的道理。其实,用“渑水之阳”还是用“阳水之阳”都不能解释东阳城这一“东”字。岂不知东阳城之名根本就不是因水而名,实乃该地早有东阳之称,“东阳宫”“东阳陵”是也。
《尔雅》云:“水出其右曰正丘”,“水出其左曰营丘”。中国自古就有因水定城名和村名的规制。如济南、济宁、济源都是因济水而名,临淄是因淄水命名,潍县城是因潍水而名。这都是符合历史文献规定的。由于晏谟仍按历史文献的规制,仍按旧的惯例,推导出“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的结论。郦道元没有详细考察,也没有摆脱旧规制的束缚,而强词夺理地认为“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但总是不能自圆其说。这个“东”字他仍解释不通,说不明白。假如因水而命名的话,还是晏谟说的有道理。在晏谟和郦道元两人的误导忽悠下,至今有人不加思索地人云亦云,总认为东阳城之名是因阳水而名。更有甚者把南阳水改名为东阳水。还有的说,因在西阳水之东故曰东阳城。事实上,羊穆之建东阳城之时,此地只有浊水、渑水、洋水、洋溪之称谓,那时还没有“阳水”这一俗称。 “阳水”之名最早见于北魏中期以后郦道元的《水经注》。恰恰相反,阳水之名是因东阳城而命名的。而“东阳”之名在南燕国时早已有之,“东阳城”之名是源于南燕国皇帝的龙脉风水宝地 “东阳宫”“东阳陵”。这个名字大概与当时的风水术士郭大夫有关。因为是“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见《齐乘》)。
阳水与东阳城的关系
青州城区的阳河,自古有南北之分。北阳河,最初称“浊水”(《汉书·地理志》)、“溷水”(《水经注》),发源于为山(《后汉书》)。公元311年,前赵青州刺史曹嶷筑广固城后,称渑水、绳水、渑泉;南燕国时称龙水(见《晋书》);唐、宋两朝称洋水、渑水、俗称阳水;郦道元称阳水、西阳水、北阳水、浊水;明朝后称阳河、北阳河。但后世文人仍称渑水。其上游有四条并列的支流,南三支皆发源于黑山薛庄一带,最北的一支在车马村南侧,皆东流,在岔河村(古称五岔河)南侧汇为一河。这一汇流处,南燕国时称“五龙口”(见《晋书》)。因南燕国时,此处是皇帝居住的龙地,所以,这五条干支流皆称龙水,龙水流经的山脉称龙山、龙山峪,龙水主干之阴称龙山前峪,包括大龙山、二龙山。龙水主干之阳称龙山后峪,即为山、九回山等。五龙水相汇处称“五龙口”,在今岔河村南侧。自五龙口汇为一流,经尧王山以东向东北流,然后北流,经张孟口、高柳、马兰、阳河,再经寿光地北流入海。南燕国灭亡后,河流虽不再称龙水,但其沿岸的山脉至今仍称龙山峪、大龙山、二龙山、前龙山峪、后龙山峪等。
南阳河,发源于玲珑山(石膏山)西北麓 (古称逄山北峰),北源出朗公山(大阴山)北麓,二水相汇自广县城遗址以西北流,至南西关村南侧向东流,汇入瀑水涧之水后东流城区。因是巨洋水(今称弥河)的支流,自古称洋水、洋溪(见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洋读祥”)。羊穆之筑广固城后,亦称渑水、渑溪、渑流。唐、宋两代仍称洋水、渑水,亦俗称阳水。宋·赵抃知青州,诗称“两洋”(南阳河与北阳河)。明朝,正德礼部、兵部尚书、“海岱诗社”陈经称“洋溪”。万历右部政使李本纬诗称“阳溪”。清·安箕诗称“绳溪”(见《青州诗选》)。郦道元称阳水、南阳水,至东阳城以东改东北流,至传信楼村西北处汇入北阳河(晋宋时期的人工河,元魏中期郦道元《水经注》云:“后人?断,令北注浊水”),再东流,称长沙水,也称泥水,东流入巨洋水(弥河)。今人谓南阳河为长沙水,非也。
公元311年,曹嶷筑广固城,废临淄城。迁临淄于广固,移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来驻。连临淄的某些地名、水名等也搬移过来。广固、青州、益都皆称营丘。南朝刘宋之时,东阳城亦称临淄城。浊水、洋水皆称渑水,亦写绳水。从此青州有了渑水这一称谓,直到现在。公元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东阳城。东阳城筑成后,因两河皆临近东阳城,又逐渐开始俗称阳水。东阳城在北魏中叶以前四面环水,是为“护城河”。南阳水环其南、东。北阳水绕其西、北,称西阳水和北阳水。 《水经注》云:“……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为泥水。 ”由此可知,南阳水与北阳水在东阳城东北处的今传信楼村后汇为一水后,方称长沙水,汇流以前的这一段叫南阳水,汇流以后的一段叫长沙水,亦称泥水,东流入巨洋水。今人称南阳河为长沙水,是一种误解。关于东阳城北的护城河,郦道元称北阳水,他在《水经注》中说,“后人?断,令北注浊水。 ”可见,此水后来被人们截堵断流,使其北流入浊水(今北阳河)。这条人工挖掘的护城河,它从尧王山东麓径直到今传信楼村西北处,西高东低,落差约20米,河水自西而东顺流而下,挖掘相当容易。经实地考察,在2010年以前,钟家庄以南这条东流的人工护城河痕迹尚存,这段人工河遗存是在建“旗城学校”北门外公路时将其填平。纵观青州城区所有河流,皆是向东流,向北流,向东北流,没有一条是自东向西流的河流,这是青州城区的地势所决定的。这条人工河绝不例外,它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钟家庄前遗留下的这段河流痕迹,只能是向东流,绝不是自东而西流到北阳河中的一条支流。这段河流遗迹的存在,用事实证明了这里曾经有一条向东流的河流,它就是《水经注》所记东阳城的人工护城河。公元469年正月,青州地入北魏。孝文帝以后,社会安宁,基本没有战争,故而将此人工护城河“?断,令其北注浊水”。这段自西而东的北阳水(护城河)是自“五龙口”(岔河)东北流经钟家庄南侧,再东流,经北城(旗城)故址、老火车站南侧、老汽车站故址、传信楼村后西北处,与南阳水相汇。 “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泥水”,东入巨洋水。 “五龙口”后来称五岔河、岔河、岔河口,即河名亦村名。东阳城筑成后,才有南、北两“阳水”之分。郦道元所说的南阳水、西阳水、北阳水都是以东阳城为方位坐标来定名的,这些河流名称皆因于东阳城。
在中国,宋朝以前,除黄河外,多称水,不称河。宋朝以后逐渐开始称河。明朝后,多以河相称,遂改称阳河、北阳河、南阳河。但文人还多称渑水。河流形成在亿万年之前,而文字产生仅五六千年,城市、村庄因河流命名理所当然。然而青州却反其道而行之,城区的河流之名皆因城而易,一变再变,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可世间之事就是如此,没有绝对只有相对。阳河之名因于东阳城,是按东阳城的地理坐标方位而命名的,并非东阳城因于阳水也。万年桥及瞻辰门(北门)景观 (资料片)
新闻推荐
创新创业三兄弟之: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