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当代耆宿”倍觉亲,“当代耆宿”倍觉亲

来源:青州通讯 2015-07-17 16:07   https://www.yybnet.net/

□潘广珠

“当代耆宿”四字,是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自己恩师严丞邨先生(以下专称“严师”)的评价。 “当代”,好理解,指“当前这个时代”;“耆宿”,很少用到,是书面语,意思是“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严师前辈,“为人清明刚正,胸怀坦荡,一生坎坷而独立不移。谦诚敦厚,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尤为特出,治学穷思刻砺,识见卓逸,精研北碑,博采古今,自成一家,书艺享誉山左”(严师墓志铭),德艺无出其右,为人有口皆碑。 “当代耆宿”,严师受之无愧。

严 师 其 人

严丞邨(1914—1993),字慎予,笔名严边,1914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廿四)生于山东省兖州县城御桥南街,祖籍江西分宜,早年就读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6月毕业于北京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历任济南辛庄篮球队教练,兖州私立学校、济宁私立中西中学、济南私立爱美中学、岱南中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省立济南中学、潍坊师范学校体育教师。

1949年3月受山东省教育厅委派,到益都县筹建益都师范(时为省重点),任体育教研组组长,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业余潜心书画艺术,是全国体育总会山东分会常委、昌潍专区体育委员、国家一级裁判、青州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青州市书画家联谊会会长、青州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1984年4月离休,1993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一日)病逝,享年80岁。

据曾跟随严师晚年学习书法的于兴华先生介绍,严师身材高大魁梧,操着浓重的鲁西南口音,待人极其谦和慈祥。爱慕竹之高洁,一生与竹相伴,生前爱坐一宽大藤椅,书架、手杖也均为竹制,客厅中常年挂着周恩来总理坐在藤椅上的照片;喜欢种养月季,姿色多样,四时常开,不争奇斗艳,不慕羡芳华;还是京剧票友,喜铜锤花脸;生活简朴,喜食菠菜炖豆腐。严师子女众多,当年去益都师范报到,就是用一辆马车拉着一车孩子去的。

严师子女众多,孙辈、外孙辈兴旺,曾孙辈、曾外孙辈茁壮,是“四代园丁之家”,为人师表,功莫大焉。

据益都师范中师八级二班 (初中毕业,1953年夏季考入、1956年7月毕业)学生、原青州市第一职业中专退休高级教师、现年81岁的陈道兴老人回忆,当年严师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既注重体育理论,又重视操场实践,讲课严肃认真,示范动作标准,和学生一起练球、比赛,亲密无间。有两个细节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学习前滚翻时,严师在垫子上认真示范,叮嘱动作要领,强调双手要抱紧脖子、身子要像刺猬一样蜷缩,蜷得越紧,做得越好;二是有一次在操场正上着体育课,忽然天下起雨来,严师并没有放任学生,而是转到教室继续讲解体育理论,那漂亮俊逸的板书,让同学们羡慕赞叹不已,至今难忘。

据益都师范前师十一级二班 (高小毕业,1954年春季考入、1956年7月毕业)学生、原青州第七中学工会主席、退休高级教师、现年82岁的张维信老人回忆,严师身材高大,声如洪钟,多次担任益都县、昌潍地区、乃至山东省运动会的总裁判长,业务精湛,执法公正,特别是整理队伍时,用他那响亮的口令喊队:“全体都有,中排为准,向左向右看——齐!”声震屋瓦,几千人的方队瞬间形成,比扩音机的效果还好。所以一直在体育界传为美谈,至今无人企及。

据严师孙女严隽介绍:“爷爷去世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93年7月2日的下午3点,爷爷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青州市殡仪馆举行。那天天气极好,晴空万里,送葬的队伍排起了长龙,那场面在当时的小城青州很是少见。大厅正面的墙上写有‘严丞邨先生永垂千古\’的横幅,下面挂着黑纱环绕的爷爷遗像,左右两边是一副‘满园新苗伤化雨,一门桃李哭春风’的挽联,最下面的地上摆放着奶奶夏淑铭和子女孙辈敬献的两个花圈。记不清是哪位领导给爷爷致的悼词,但终生难忘的是,仪式刚刚开始,外面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更让人莫名惊诧的是,仪式结束之后,天就放晴,依然如故。 ”其实,这没有什么好“莫名惊诧”的,这是上天对这位恩泽青州近半个世纪的“外乡人”的最好眷顾——人在做,天在看,自古皆然。

现居河北石家庄的青州女诗人杨如雪说,严师“身上有骨子佛气”,是“化身人间的活菩萨”——我觉得,这是对严师这位“极好的老头儿”的最好的、最准确的,也是最高的评价。

严 师 其 事

严师子女众多,生活清苦,精打细算,一生清廉,从不索取。上世纪七十年代,严师住在朝阳冠街南头路西的王家大院,和他同院住过的有已故的益都中心医院的老大夫车永言先生,两家私交甚密;后来搬到朝阳头街,是路西的一个独院,北屋三间,草顶漏雨,便盖上几块油毡,再压上砖头;再后来又搬到冠街48号,房东住北屋,严师、师母与幼子夫妇住三间西屋;最后严师又搬到师范东院的三间北屋,宽敞明亮的瓦屋,清净幽深的小院,这也是严师晚年养老之所,欧阳中石拜会恩师也是在这里。

据说在1992年前后住房制度改革时,本来缴纳很少的一部分资金,产权就可归本人所有,但严师坚决不肯,毅然叮嘱自己百年之后要交回学校,坚决不占国家一分钱的便宜;还有就是家里正在使用的方桌,是借用的车永言家的,叮嘱子女们——“一定要记得还给你们车大爷家! ”斯人已逝,复有何人!

据严师女儿严敏回忆:“我的家,从我记事以来,就是在这儿住几天,又搬到那儿,经常搬家,儿童时做梦经常为找不到家而哭醒。长大后我才知道,学校发给教员的几元钱房费,在学校住的就要扣掉,在外边住的因是为人家看管房子,人家不要房租,这样就可以省下这点钱来。 ”“小时候最不愿意的是过星期天,因为每到星期天都要早起为父亲研两大碗墨汁,供他一天写字用。 ”

据青州七中的开创人、青州市技工学校原副校长、现年88岁的张巨祥老人回忆,严师在1955年工资改革,由供给制转为薪金制时,在昌潍地区,他是唯一的一位被评为中教三级,即行政十七级的体育教师。在1957年因历史问题,受到降级降薪处分,全家八口人的生活全靠这点工资维持,为解困夏师母便领着孩子们日夜糊火柴盒,贴补家用;1966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严师又因学识渊博、性格耿直,被打成“反革命”和“反动学术权威”,抄家、关禁闭,挨批斗、“清流毒”,没完没了。但严师胸怀坦荡、刚正不阿。有一次开批斗大会,有个红卫兵领读毛主席诗句读错了字,当时尽管严师在台上低头弯腰,可他不顾压力当即提出纠正。可见严师对教育事业是何等的忠诚,对青少年是何等的认真负责。

尽管严师饱受磨难,但从不怨天尤人,不提及文革旧事,并且告诫子女们,要“听共产党的话,夹着尾巴做人”“不做愧心事,不怕鬼叫门”,先生的为人处世,可见一斑。为师若此,夫复何求!

严 师 其 字

纵观严师的书法作品,署名大多是“分宜严边”,“分宜”,是严师的祖籍,是江西省西中部的一个县名,有“分得宜春地”之意;“严”,是先生的祖姓;“边”,是先生母亲的祖姓。一件作品的落款,不忘祖籍,不忘父母,短短四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内涵无限;再加上严师的字是“慎予”,要求自己谨慎行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为我辈谨记践行。

据张巨祥老人介绍,严师的字沉雄朴茂,体高气逸,青州人对其推崇备至,情有独钟。 1957年前,“中国共产党益都县委员会”“益都县人民政府”“益都县博物馆”“益都县第二中学”、原益都师范学校东门影壁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周边县市许多单位,甚至是“益新池”澡堂的牌子,都是请严师书写的,可惜文革中被红卫兵小将们毁掉了。近几年毁坏的还有“健康旅馆”、益都中心医院的“潍坊西部急救中心”和“白求恩雕像”题字、“东欧轿车配件”、北大集的 “青州市集贸市场”等。

现仅存的严师手迹有云门山 “观寿亭”、驼山“驼铃千寻”、范公亭公园“后乐亭”、“石碑亭”、“李清照碑廊”、“会友山房”等。

严师书法专攻魏碑,碑帖结合,自成一家,是真正的教“书”育人者,被誉为青州的书法“教父”;可惜笔者对书法是“七窍通了六窍”,不敢妄加评论,请读者自己揣摩品味。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脱长安誉严师为“青州一枝笔”,“能写方桌见方的榜书,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是“体坛泰斗、书界魁星”;书画家张佃称“青州的书法活动自建国以来他是先驱者、推动者”,孙贵吉称其书法“有规有矩,字字谨严,笔笔精到”,张巨祥赞叹他“学高、身正、书妙”,中国书协会员陈铸说 “他的书法既凝重,又飞动;既雄强大气,又秀润飘逸;既很传统,又颇具新意。令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

正如王民德先生所言,严师自五十年代来青州后,便一直蜗居于小城,远离文化中心,他的书法虽遍及青州,但毕竟地处偏僻,不得以书法扬名海内,每当看到如今书坛上一些浪得虚名之辈,总是替先生可惜。倘若身居京城、省城,以先生的才华和在书法上达到的境界,又岂是那些浮名之辈所能比肩的。

然而严师对此却少有怨愤,从不悲叹造化弄人。他淡泊清贫一生,尽管晚年求字者盈门,却从没有向求字者索要过一分报酬。大师风范,谁人比肩。

字如其人,不枉虚言。严师笔耕几十年不辍,作品流世广博,多以北碑为甚,其间或有草书、隶书,皆有出处典故可循,故多为诸方家顶礼珍藏。晚年书作既有北碑的雄浑遒峻,又有帖派的毓秀钟灵,融会诸家,己意自出,先生书法像蜜蜂酿蜜,集百花而不留其迹,以至于形成大家之度蕴。

严 师 高 徒

“每忆严师思稷下,犹望受教到青州”是被启功(1912—2005)誉为“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的欧阳中石(1928—),给曾在济南教过自己体育的恩师严丞邨先生的赠句。 “严师”,一语双关,既指恩师姓严,又有对学生严格之意;“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曾在此设立学宫,此处代指学校。两人曾失去音信40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欧阳先生通过潍坊市政协探知先生的下落,特意赶到青州,执弟子礼,并手书条幅相赠,后曾多次来青州看望恩师,可见师生情谊之笃。

从该件落款的时间“乙丑冬”看,当为1985年冬天。从欧阳中石给严丞邨先生的第一封信“奉读垂训,欣慰无似,多次欲奉函敬询起居者,以尊址不详故也,不然何敢劳师先掷珠玉,捧读之下,深觉罪甚……”看来,是严师得知弟子的下落而“先掷珠玉”,致书欧阳中石,再续前缘,回信署名“受业中石拜启”,可见欧阳先生对授业恩师的谦恭、尊敬,同时也显现了欧阳先生一代大家深厚的古文字水平,可惜没有写信时间,但肯定是在1985年之前。从欧阳中石给严丞邨先生的第三封信 “八月十四日至青州得拜师颜,神采仍如往昔”看来,这段“四十五、六年”前的师生情缘、杏坛佳话,再聚首最晚当在1984年。

尺牍文短,师生情长,字里行间,充满着欧阳中石对严师高尚人品的敬重和高超书艺的推崇和赞美。师生相契,情深意重。严师去世后,墓碑上的碑文就是欧阳先生所书,凡字十一,端庄沉着,飘逸俊朗,既如欣赏高山流水,蕴恩师难忘;又如见万马奔腾,含悼师之情。字里行间,逸兴遄飞,堪为珍品,大概只有严师有此殊荣,自此青州无第二。

另外,至今活跃在青州书画界的名家刘杰、刘三民、张佃、韩其源、陈铸、王民德、陈天增、于兴华等,都对严师执弟子礼,真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严师去世后,为纪念严丞邨先生诞辰86周年,2000年4月28日至5月3日,由钟耕增先生发起,为其举办“严边书法展”,并出版《居高声自远——严边其人其艺》一书,以示纪念;2013年9月26日,由刘杰先生倡议,中共青州市委宣传部、青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青州市文化馆承办的“纪念严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书法作品展”在宋城“文剑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严师的遗作67幅以及祝贺作品30余幅。青州市有关领导、青州书画界人士以及严师生前好友、学生、亲属近百人出席开幕式。

2015年,是益都师范建校110周年,也是严师逝世22周年,笔者受命负责组织于明信、陈衍绪两位名校长,孙祚民、严丞邨两位名师,杨松山、唐乐群两位名生的文字材料。特别是前四位,因年代久远,又未曾一瞻师颜,加之个人水平所限,深感局促不安。但随着采访他们健在的同事、就学的弟子、知情的家人,并多方查找相关资料,他们的面孔渐渐熟悉起来,眼前便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令人敬仰、感叹,让人自省、自励,而尤以严师最为高大、最为亲切。唯恐稍有不慎,拙笔会玷污了有口皆碑、心向往之的严师……

念母校百年树人,忆严师春风庇荫。

斯人驾鹤廿二载,当代耆宿倍觉亲。

严丞邨先生全家福 (一九七六年摄)欧阳中石(右)拜访恩师严丞邨(左)严丞邨先生挥毫疾书

严边书法作品

新闻推荐

亲不待也, 亲不待也

子欲养而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当代耆宿”倍觉亲,“当代耆宿”倍觉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