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报记者 蒋之光《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
过70%的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记者
调查发现,济南不少女性都在春节期间
遭遇过逼婚。父母逼婚,子女抗婚,这场
持续不断的“战争”,原因在哪里呢?
春节易过 逼婚难防
过完春节,从老家回到济南的孙超娜(化名)心里很郁闷,“放了7天假,被父母逼了7天婚。”在网上,很多网友与她的经历一样,父母对儿女的婚姻期望成为一个定时炸弹,在见面重逢的日子里准时爆炸。“春节易过,逼婚难防”成为众多被逼婚者的无奈调侃。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龚晓洁认为,逼婚问题之所以出现,原因多元。一是父辈们仍坚持着“早结婚早稳定,早稳定早享福”的传统观念,他们觉得子女不成家等同处于漂泊状态,怕孩子吃苦、没有依靠。二是对周围朋友、同事子女已经婚配的比较压力,和被询问、质疑的压力。
市民隋女士说:“我闺女29了,到现在没对象。看着朋友的孩子都结婚了,我心里急啊。再碰上有人问这事,我说闺女没嫁,人得咋想,肯定觉得咱闺女有问题,风言风语的我也受不了啊。”
龚晓洁认为,成家立业,在传统观念里,先成家后立业。如今,这一观念受到年轻人的抵抗。在抗婚族的心里,感情匹配、心灵舒适和婚姻质量是他们选取终身伴侣的最重要因素。
常遭父母逼婚的王瑶说:“很多和我一样被逼婚的人,抗拒的不是婚姻,而是跟一个不喜欢的人,或说觉得没有可能的人在一起。而父母家人长辈介绍的相亲,多半是没有感觉的人。”
两代人错位的情感表达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疯传。视频中一位母亲与朋友争论,一再阐明“养女儿是因为爱她,不是让她给我生孩子”,甚至提到“如果到了年纪就非逼着结婚,我说句难听的,那和养狗到发情期就带它去配种有啥区别?”
虽有与孩子如此同心的母亲,但就婚姻问题,两代人更多的是冲突。两代人对婚恋观念的冲突,异化衍生了新的社会现象,父辈们用“逼孩”的方式逼婚,甚至到子女公司大闹。子辈们则会租男女朋友回家过年、众筹广告牌抵制逼婚、过年出行避开父母等。
可这些行为方式对解决逼婚冲突实则无用,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院长邵咏梅认为,这些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越逃避、越抵制,父母越着急,逼得也越来越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可取。”
邵咏梅说,在逼婚和抗婚这场爱的斗争中,症结点在于“错位的情感表达和认同”。要解决这种错位,最重要的是彻底的沟通和换位思考。
“作为子女,尝试着用父母的思维思考当前的局面和问题,从他们的角度理解尽早建立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和意义。而父母也要考虑到子女置身的变化中的社会环境,理解他们对于感情匹配、心灵舒适和婚姻质量的重视,以及个人事业发展需要。总之,父母适当提醒,子女不要逃避,不超越对方的底线。”邵咏梅说。
网络扩大逼婚关注度
邵咏梅分析,在抗婚的子女心中,同样渴望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有时迫切的渴望和求不得的失落会给适婚男女身上增加压力,从而将父母亲友的普通问询当做逼问。”这一观点得到了王瑶的赞同,“有时也会受刻板观念的影响,觉得自己年龄不小了,该有个着落,心里也会着急有压力。换句话说,谁不想有个坚强的依靠,有个幸福的家庭。”
“若说逼婚是一类社会问题,不免有夸大之嫌,但它的确是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性话题定义或许更加贴切。”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两代人间对于婚恋问题的争论并不是新鲜话题,近两年的集中爆发进入人们视线,源于网络的扩大效应。
“过去网络不发达时,遭到逼婚的委屈只能在朋友间诉说。如今社交网络高速发展,大量有相同经历的社会人同时聚集在网上,大面积吐槽、诉说、发泄,让这个话题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
新闻推荐
2月16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来自山东德州的无手考生张晗用双脚作画。当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年招生专业考试在这里举行,近7000考生同挥画笔,共绘梦想。在众多考生中,用双脚完成考试的...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