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村庄·幸福家园”建设的弥河经验
□记者 马加荣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绿意盎然。走进弥河镇的大街小巷,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农家院落,精美别致,幽雅静谧。一条条新硬化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夜幕降临后,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欢乐进农家 惠民大舞台”文艺汇演正如火如荼,京剧、快板、吕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人们或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或聚集在广场路灯下下棋,或在健身器材上运动锻炼……活力、魅力、和谐、幸福已成为弥河镇的新标签。
近年来,弥河镇以“美丽村庄·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总抓手,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坚持把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聚共识为合力,化蓝图为现实,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镇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强根基 建阵地
农民画爱好者马玉萍每逢去镇上的农民画创作服务中心画画,就会顺路去隔壁的镇图书馆转转,看看有什么心仪或需要的图书能借。这次,她借的是《红楼梦》和《獭兔高效养殖有问必答》这两本书,她说:“镇图书馆有个农业科学专栏,里面都是些种植养殖方面的书,咱农民最喜欢,我家里养着兔子,平时有什么养殖方面的问题就过来看看,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饲养、管理獭兔的方法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俺就不慌了。 ”与她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赤涧村草莓种植户,据镇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因为离镇上近,常有该村草莓种植户找上门来,点名要找草莓、蓝莓种植方面的书,《有机草莓栽培实用技术》这本书都快被翻烂了。
今年投入使用的弥河镇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35000余册,囊括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等8个功能室,门禁、书刊借阅系统全部按照标准化配置,并与市图书馆联网互通,实现了图书借阅同借同还。 “节假日、周末来的人最多,有附近村民、弥河初中的学生还有附近小区的居民,一天能有二三十人,平时则主要是弥河初中的学生放了学过来读书,截至目前已有200余人办卡。 ”该馆工作人员称。
在不断强化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弥河镇也不忘加强村级阵地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400余万元用于完善各村文化大院的娱乐室、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大关营、赵家、南蒋等65个村级文化大院,打造了赤涧、三觉庙、大涧堡等12个村级文化广场,喷绘新二十四孝图,手绘孝德图画800多幅,建立妇女儿童家园17处、“孝德一条街”21条。 77个村全部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弘扬社会道德,传承中华美德。成立象棋、乒乓球、吕剧等协会,村村配备宣传思想文化宣传员,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接地气、多职能的文化组织队伍。
强服务 兴产业
3月25日中午,弥河镇农民画家马秀花、盛玉民、郭良梅正在农民画培训创作室紧锣密鼓地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农民画,盛玉民负责“和谐”这一主题,“作品构思已经完成,马上就要下笔了。在我的构思里,‘和谐\’就是国家富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吵架的没有了,孝敬父母的多了,每个家庭都挺和谐。我打算画村民农闲时节在公园里唱卡拉OK的场景。”盛玉民告诉记者,通过层层选拔,遴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参加 “运用农民画和动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分期分批晋京汇报展出。
“听说能去北京展览,我们大家都卯足了劲,争取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马秀花在旁边说。家住弥河镇闫刘村的马秀花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土地流转后,她靠在小厂子里打工为生,2014年夏天,她听说镇上免费教画农民画,一直爱好画画却从没机会接受系统教育的马秀花赶紧报了名。一来二去,她的农民画越画越好,慕名而来的买家越来越多,一年能卖出去近三十幅画作,直接经济收入一两万块钱。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以《新春走基层:农民画里的年味儿》为题报道了她创作的农民画,新闻播出后,许多在外地生活的青州人纷纷打电话求购她的作品。马秀花笑着说:“自从央视播了我的农民画后,打电话预订的人越来越多,过了年十几天就有四五幅订单,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还有许多朋友同学,有的是新家装修挂在客厅里,有的是家里有老人做寿送礼的。看到我的作品受到这么多人喜欢,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
2014年以来,弥河镇累计投入1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发展农民画产业,建成农民画创作服务中心,成立镇农民画协会,编制农民画培训教材,聘请鲁西书画院绘画老师进行授课。同时积极推进与“淘宝·特色中国”的洽谈工作,创办“青州弥河农民画”微店,对创作出的农民画进行销售,直接增加了农民画家的收入。
提素质 树新风
在青州市鲁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GPS移动目标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正指挥008号垃圾清运车将一处垃圾清运走,清运完成后,垃圾桶的标示由红色变成了绿色。工作人员指着监控系统介绍:“在这个屏幕上,垃圾清运车的车牌、速度、方向、位置清晰可见,我们通过监控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辆车的运进轨迹和状态,每天的垃圾桶有没有清运,都一目了然。以前每天都要人工检查,现在管理员通过电脑、手机APP就能进行监控,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
在实行“智慧环卫”的同时,弥河镇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今年66岁的郭守安是赤涧村的环卫保洁员,他负责村角一处垃圾池以及一条500多米的东西大街,老人说,现在村里可干净了,一方面是保洁员们尽职尽责,一天来回打扫好几遍,另一方面则是村民的素质提高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们对环境的要求也高了,平均两三个家就有一个垃圾桶,大家都很自觉地把垃圾装袋丢进垃圾桶,清运车过来一趟就能带走,基本不用我们费力。 ”
好的村风民风改变的不仅是村民的生活环境,更间接提高了村民爱老敬老和建设美丽村庄的热情。郭守安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了,儿子在济南上大学,谈到以孝治镇、以孝治村,他深有感触:“受我们村孝道文化影响,儿女对我都很孝顺,我喜欢看老电影,一回家孩子们不管在看什么,都会把台换到电影频道,把我爱看的节目让给我。儿子很懂事,怕给我们添负担,上大学期间一直勤工俭学,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平时有机会回家,就把家里的家务全包了,帮着做饭、打扫卫生。 ”老郭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前段时间,村里有个脑子不太灵光的孩子走丢了,村民听说后,搭上车搭上人四处帮着找,二十多辆车一百多口子人找到晚上八点多才回来,后来终于在南张楼村那边找到了。
“美丽村庄·幸福家园”建设初见成效,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弥河镇党工委书记赵延福信心满满:“下步,弥河镇将以‘美丽村庄·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总抓手,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坚持把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联系服务群众相结合,突出抓好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记忆工程等文化阵地建设,将文化惠民与***相结合,真正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种文化\’紧密融合,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和文化经济共小康,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科学全面发展。 ”
新闻推荐
孙贵吉:爱书,让书成了家的主人,孙贵吉:爱书,让书成了家的主人
□记者 锐箫今年已近70岁的孙贵吉先生曾是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的主任医师、疼痛科主任,如今退而不休,仍然坚守在医疗工作第一线,所以,见到他时是在疼痛科门诊。好在事先约定在下午3点以后,病号不...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