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集了几封清末寄福山二酉堂书局的信件,其中两封是由民信局寄递的(图1、2),一封由大清邮政局邮寄。图1这封注明“內函并书包壹个、纸包壹个,敬烦吉便寄至福山县城里确交,二酉堂书局收启”,发件人为“稚雀自丁抱素堂寄”,标注连信件“共计叁件”。该件的寄递费用是“酒资壹佰文”,并在“壹”字上加盖“文裕盛记”印章。这是一件费用到付的物品,加盖印章是防止修改,这里的“酒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邮资”。在信封起首、落款处加盖有“护”字印章,意思是护佑信件物品安全寄达。
该信寄自何地呢?“丁抱素堂”,我没有查到这个堂号,但是收信地址只注明福山县城,而未注明省名、府名,寄信地址应在登州府范围内。再依据邮资分析,因民信局邮资标准是按照距离远近收取的,当时自烟台寄往牛庄、上海、天津等地一封信的资费是80文,而此件包括书包、纸包连同信件共计邮资100文,距离不会很远。查清末民初黄县(今龙口)城内有“文裕盛记”书局,与上面的印章正好相符,应该就是寄自黄县城了。
图2中,则注明“脚力付讫勿迟为荷”,这里的“脚力”,也是邮资的意思,“脚力付讫”即“邮资已付”的意思,收件人就不用再付邮资了。封的起首、落款处加盖的是“封完印信”篆字章,古人在书信写就封装后,在封口处的火漆或印泥上加盖“封完印信”印章,以防私拆。后世沿用,这里有同样的含义。
这几件信函中,大清邮政局邮寄的那封邮戳是1904年,再根据封的制式,可判断此两件民信局信函,行用时间在1900年前后。
这里说的民信局,是指在为官方服务的邮驿之外,办理民间书信、物品、汇兑等业务的商办民用通信机构。民信局大约创办于明永乐年间,至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烟台民信局创办于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已有十余家。目前有记载的有1878年4月4日开业的“协兴昌”号、1879年2月5日开业的“全泰盛”分号、1879年2月11日开业的“老福兴”号、1882年8月20日开业的“森昌盛”号、1888年开业的汕头“全泰治”分号、1893年3月22日开业的“裕兴福”号、1893年6月19日开业的“太古盛”号信局。
大清邮政开办以后,对民信局采取了围剿策略,民信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据《烟台邮电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烟台、济南、胶州计有在邮局登记挂号的民信局六家,其总机关设在烟台。1910年,烟台仍有挂号民信局六家,但在别处已无分号,业务量锐减,年交寄的包封邮件是80000余件,1911年减少到51400件,1912年只有1500件。到1920年,烟台仍有挂号民信局六家,虽然包裹业务扩张较快,但信件业务人们已经习惯到邮局办理,民信局每年的包封减少到只有几十件。至1935年,按照规定,烟台民信局全部强制关闭。下面再说下收件人二酉堂书局。二酉堂书局位于福山城里花市街,掌柜的是城里人孙汝臣。花市街位于福山南城门里,习称“南门里”,1924年时,因这条街上卖棉花的居多,取名“花市街”,直到十几年前,这条街上还有几家弹棉花的店铺。街北与福山最繁华的城里大街相通,南北长约200余米,是当年福山城里一条重要的商业街。街道两旁有杂货铺、钱庄、药房、饭馆、书局、棉花铺等商家三十余户。由黄县丁氏家族开设的福山首商“通惠当铺”就位于此街,1929年,刘珍年、褚玉璞围困福山城18天之久,这家当年福山城唯一的当铺,在这场围城之战中被焚毁。图3是上世纪30年代的福山南城门,在五行说中,南主火,故城门楼上建有火神庙,为明嘉靖年间所建。内有火神塑像,红脸、红发、红袍,人称“火神爷”。
南城门外逢九赶集,东门外和西门外分别逢三、六赶集,福山城逢三六九赶集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知情者当年回忆,当年书局经营以书籍为主,兼营文具。除在店面销售外,逢集日,店员还要赶集设摊。另外到四乡各个学校,直接面对师生销售书籍、文具等,根据需要还可以预定,下次串乡时带来,很是方便。那时店员下乡,都是肩挑背扛,跋山涉水,辛苦异常,利润微薄。
1983年,因这条街上建有鑫汇宾馆,街名改为“鑫汇巷”,现街道两旁还保留有少量旧巷老宅,应是福山城内仅存的一条老街了。徜徉在老街,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喧哗,寻遍整条街也不见一家棉花店了(图4)。
新闻推荐
走出国门!烟台足球扬威韩国绿茵场, 市足协代表队出访群山市当地球队,一胜一平保持不败赢得韩方尊重
YMG特派记者唐寿锐韩国群山摄影报道这是烟台足球队历史上第一次出国访问比赛,时间在今年4月下旬———应与烟台结交21年的“姐妹城”韩国群山市的邀请,烟台市足协...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