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学科有个交流名额。大家坐在会议室里,一阵沉默。
习惯了一个地方,人往往不愿意变动,觉得未知的东西总是让人有一种紧张感。
一个刚刚结婚,低头沉默不语。一个孩子刚刚上学,需要照顾。但,总得有人去。一个同事说:“我去吧。”我看了看她,说:“你孩子太小了,算了,还是我去吧,我孩子大了,也没啥后顾之忧。”
那位同事还在跟我争:“李老师,还是我去吧。”看她严肃的样子,我开了个玩笑说:“现在都在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也想出去看看。”
虽然填了表格,但心里仍然不是很踏实。让我最终下决心的是我在假期看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深深触动和启发了我。
故事是这样的:济南有一位岁的老奶奶李爱贞,在岁时,在儿女的陪伴下去了趟泰山,自己拄着拐棍从中天门走到了十八盘,引得不少外国朋友与她合影留念,她说:“趁年轻我得多出去逛逛啊。”
她多岁还说自己年轻,那我多岁岂不是还非常年轻?!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快,两天不上网,小孩子们说什么你都会听不懂,作为整天和年轻人打交道的我们这些老师,又怎能不及时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呢?——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方式。现在正好有这样一个交流制度,因此我觉得不但对学生对学校有利,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发展机会。
接手之前,我大体知道将要教的这些学生和我原学校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工作的重点应该也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教起来我发现,情况比我预想的还复杂一点。即使是好学生,也和我们那好学生的特点不一样。总体来说,这些学生他们更愿意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主动性、思想性更强,同学间关系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我尽量试着靠近他们,设计了更多互动和学生参与环节,活动中有不少惊喜。有的学生平时貌不惊人,但辩论起来却妙语连珠,大放异彩。
在讲《偶像与自我》的时候,我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PPT。看了几个班制作的PPT,我心里暗自庆幸:幸亏我没有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而是让学生做。因为他们所熟知和追的明星,我竟然一个也不知道!而我们成人眼里的那些明星,可能很多他们连听都没听过,又何来说服力呢?
付出得多,热爱得就多。让学生去思考,去展示。人都不喜欢束缚,都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我们老师,尤其是新时代的老师,为什么不给予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呢?!
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庆幸,我们能够一直和一群年轻人,和这样一些最有创造力、最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在一起,是我们职业的幸福,我们又怎能固步自封,落后于他们呢?
新闻推荐
□朱慧松日,网友“我本良人”在齐鲁晚报官方新闻客户端情报站爆料称,济南和平路诚基中心附近的红色摩的“死灰复燃”啦!“黑车”的危害性罄竹难书,可为何生命力如此“顽强”,在于其有一大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