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我去上海出差,白天忙完,晚上坐公交去找小姨和小姨夫,他俩在上海的一个菜市场卖猪肉。到了小姨说的站点下车,远远就看见小姨夫一边大声喊着我的名字,一边朝我跑过来。上海的大街,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听到小姨夫高声喊我,心里一下子就被温暖填满。
后来小姨和小姨夫回到老家镇上,也是在菜市场卖猪肉,摊贩们欺生,我的大阿姨就每天一早搬一把椅子坐在摊前,跟前后左右说“这是我亲妹妹,请多关照”。镇上的熟人们过来,大阿姨也要跟他们说:“这是我亲妹妹,以后你们要多来照顾生意。”我们听到这个事后很感动,大阿姨当了几十年小学老师,在肉摊前吆喝她不觉得难堪,她要给自己的妹妹帮忙。她在我小阿姨的摊前整整坐了一周。
家族很多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事情难解决了,最后总会汇到大阿姨那里。我离家远,很多事只是听母亲说,仅仅这一桩桩一件件,交织流淌,都觉得真是一部生活烟火里的家族史诗。
所以看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春江水暖》,我心里的共鸣一波一波涌动不止,觉得这真是能击中我内心的一部影片。——也许首先是因为环境和语言,我的老家在诸暨,离《春江水暖》中的富阳并不远,春江入钱塘奔东海,我们老家的浦阳江也是汇钱塘奔东海,两个地方有着非常相似的地理环境。尤其是语言,片中人物几乎全用富阳当地话,富阳话和我们老家话非常接近,所以听起来十分亲切,看《春江水暖》里的山水烟火,就像在看我们自己家的山水烟火。
影片开始于一家四兄弟为老母亲摆桌祝寿,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一片祥和。不过祝寿仪式刚结束,老太太就因为高血压引发小中风进了医院,出院后,原本就有的老年痴呆也变严重了。其实在热闹团圆的祝寿场面中,几个一带而过的镜头点缀其间,已经隐隐交代了大家族的问题。随着影片的展开,一个家族的生活画卷也徐徐呈现了出来:老大开着饭店看起来很不错,夫妇俩千方百计给女儿物色了一个家境不错的对象,女儿却爱上了有才华的小学老师;老二夫妇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打鱼,辛苦攒钱要给儿子买婚房;老三好赌,媳妇跑了,自己带着一个智障儿子;老四37岁了还没结婚。影片的好处,是以细节的铺陈呈现这四家人的生活,绵密的细节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烟火气。
特别好的地方,除了细节,还有对当下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充满温情的凝望和思考。影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触及到的点特别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两代人对生活与爱情的不同理解。老大夫妇执意要给女儿找一个“好人家”,女儿却执意要和自己喜欢的人过一辈子,上一代人婚姻的不自由,生活又艰辛,于是想给孩子安排好一切的想法,他们不知道,对下一代来说,这却是桎梏。影片没有说理,而是用生活,用情感,把这些隐藏在家庭内部的情感褶皱,丝丝缕缕体现了出来。
其实,单独拿出影片中的某一条线索来,并不好说,《春江水暖》是生活之流的交织,充满了最真切的繁复情感。老二夫妇船上的辛苦和看楼盘时的样子,都切切实实是这个时代最真切的细节呈现。
我觉得《春江水暖》的好,更应该放在当下中国社会家族史诗的角度来说。一个老母亲,四个分家各自过日子的亲兄弟,各家虽都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但家族的情感千丝万缕。自私自利也好,重情重义也罢,一切都在生活的洪流中奔腾向前。导演用充满温情的凝视,捕捉到了人间的真情和哀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很多镜头拍于春江岸边,一年四季的风光下,勾连着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千古名作。影片一开始就有一段文字:“富阳有一江名曰富春江,有两山名曰鹳山与鹿山。两山沿江相望,城市依山傍水而建而居,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元代黄公望先生因居此地留下了《富春山居图》。追溯秦朝最先设了富春县,孙权称帝建国为吴,后裔繁衍至今居住城外龙门古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山色掩映之下,当下普通百姓的生活就特别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就像我们现在到济南的华不注山,看周围百姓的日常生活、风雨爱恨,再想一想元代赵孟頫先生曾经画下的千古名作《鹊华秋色图》,心里自然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浩荡之气。
看《春江水暖》,还让我想起了杨德昌的那部《一一》,都是舒缓的画面,诚挚的情感,都是对生活和内心毫不避讳的凝视,都有着内心的无奈和挣扎,却都要奋力地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值得一说的还有影片的音乐和画面,窦唯安静、灵动、充满“仙气儿”的音乐,和沉静、唯美的镜头,都给影片加分不少,导演能一直让镜头对着江中游泳的人好多分钟,长长的镜头和沉静的气息“逼迫”观众进入到影片的世界中,“逼迫”观众抛弃焦躁,安静下来,跟着影片一起诚恳地凝视人间。我真的觉得,我们太需要更多这样的影片了。
新闻推荐
荷满塘,稻花香;吃的米和馍,住的砖瓦房。50多年前的济南沿黄稻改,让济南黄河段120沿线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彻底改变...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