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和他的家庭农场
记 者 张序岩
特约记者 曹昌宇 文/图
没有长长的围栏,没有一排排大型农业机械,也没有悠闲散步的猎犬……日前,当记者来到南沙河镇冯中村的盼宇家庭农场时,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美式农场的壮观,有的只是一座插满小旗的小黄楼和一望无际的麦田。“让你们失望了吧!其实,国外的很多农场基本上也是这个样子的,只是他们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更加成熟。”农场主“老五”的一番话将记者拉回了现实。
“老五”名叫朱宗波,在家里排行老五,时间长了大家便叫他“老五”。今年44岁的他,先后在村里承包过拖拉机、经营过雪糕厂,但由于经营不善,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将借来的30万全部赔掉。1996年,已经输不起的他看准了我市城市化步伐加快的时机,果断地做起了石子开采、加工的生意,十多年间,他积累了财富,更赚得了丰富的市场经营经验。2009年,随着我市叫停“开山取石”,朱宗波也将生意转向了餐饮行业,虽然不再像之前那样忙碌,但是日子也算过得有滋有味。
2010年的一天,朱宗波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今后谁来种地”的新闻,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家里很多良田被白白荒废。“既然没有人愿意种地,我何不把这些田地整合起来一起种呢?”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说干就干!当年,朱宗波便在南沙河镇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承包了200余亩土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朱宗波眼前一亮。“对,我这个经营模式就是家庭农场啊。”朱宗波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随后,他便查阅了国外家庭农场的相关运营模式,把自己的农场注册为“盼宇”家庭农场。
朱宗波按照一亩地每年900元补贴农民,而种植、收割都再花钱请农民来帮忙。村民们看到有这么好的经济效益,便纷纷把土地交给朱宗波经营。就这样,如今,朱宗波已经“拥有”了600余亩土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地主”,不过,仅每天支付给农民的“租金”也高达1500元。可是谈到这一切,他并不以为然。“我的目标是利用3至5年的时间,发展土地2000亩,打造鲁南地区第一家庭农场。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为国家探索、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朱宗波自信地说。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