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彭姝
8月21日,济宁市儿童福利院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爱心团队,他们不仅给儿童福利院那些失去父母和身患残疾的孤儿们送去了爱心和温暖,还给他们送去了一台院里一直急需的洗衣机。这个爱心团队的队员是来自霍家街小学五年级六班的马誉洋、刘嘉珅、徐子昊,同时他们也是济宁市小记者团的优秀小记者,他们有一个有趣又响亮的名字———“小马桶”爱心团队。
第一次爱心行动:“我们想为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送上温暖。”
21日早上9:00,“小马桶”爱心团队的红色旗帜出现在了济宁市儿童福利院的门口,三个小记者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工作人员的接待下,孩子们将一台崭新的小天鹅洗衣机赠送给福利院,福利院的冯部长带领小记者们了解院内小朋友的生活、学习情况,并带领三个小记者与院里的小朋友面对面接触和交流。当看到身患残疾、失去双亲的孤儿单纯又充满渴望,对陌生人毫无防备眼神的时候,三个小记者的眼眶湿润了。马誉洋将自己写的装订成册的作品选赠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冯部长对这个特别的“小马桶”爱心团队表示了赞许:“这是我接待的最有特色的爱心团队。年龄这么小就能够为慈善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让我们对社会、对我们的孩子又多了一些信心,也谢谢‘小马桶\’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温暖。”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送洗衣机的时候,小队长马誉洋说道:“儿童福利院有这么多需要照顾的小朋友,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每天一定要帮他们洗很多脏衣服,所以我想他们最需要的应该是洗衣机。”马誉洋说,买洗衣机的钱是他用自己这些年的压岁钱和稿费购买的,他和爸爸特意挑选了价值1399的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当时购买的时候,国美电器的经理听说他是要送给儿童福利院的时候,非常感动,并在权限内为他打了最高折扣,便宜了200元!“谢谢这位叔叔,让我相信了社会上有善心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马誉洋感慨地说。
“小马桶”:我们甘愿做“马桶”
说到小队长马誉洋,他在学校里可是个名人,不仅每学期都被评为学校“四好少年”,2014年还被授予了“十佳美德少年”称号。同时他还是个小作家,多次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课余时间,他用自己的压岁钱和稿酬资助贫困儿童和孤儿。不过,马誉洋说,仅靠他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小马桶”爱心团队就应运而生了。
说起这个名字的由来,马誉洋不好意思地笑了:“因为我姓马,同学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马桶\’,开始的时候我特别不高兴。不过,在爸爸的开导下,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这要感谢我的好爸爸。”马誉洋的爸爸对教育颇有一番心得,当孩子觉得被嘲笑、心情低落的时候,马爸爸的谆谆教诲发挥了作用:“‘马桶\’这个词尽管听起来脏兮兮、臭哄哄的,可是它每天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坚持为人们服务,正体现了它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大家喊你‘小马桶\’,是对你的肯定和赞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马桶\’学习,不求人人为我,但求我为人人!”在爸爸的引导下,马誉洋渐渐喜欢起这个外号来,在他的带动下,自己的好朋友刘嘉珅和徐子昊也加入了进来,共同成立了“小马桶”爱心团队。而这次的儿童福利院之行是他们活动的第一站,也是一个里程碑。走出儿童福利院,“小马桶”爱心团队又奔赴到济宁市慈善总会,为灾区鲁甸捐款,送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让孩子主动参与到爱心公益活动中,激发身边同学们的正能量,去关注公益,帮助社会上急需帮助的人们,从而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教育,品行得到提高,身心得到成长。”马誉洋的爸爸说道。“我们‘小马桶\’爱心团队的队员正在招募中,相信我们的团队会越来越壮大,希望身边的每个小伙伴都能够加入进来,成为我们当中的一份子,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小马桶”爱心团队的小队员们说道,脸上挂满了骄傲和自豪。
“小马桶”爱心团队为儿童福利院捐赠洗衣机
为鲁甸灾区捐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相启申通讯员晁媛产业是开发区强区之基,创新是开发区永恒的灵魂。昨日,记者从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了解到,该区在转型升级中,坚持从“新”字着眼,向高端...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