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城系若从公元518年的古任城城迁来算起也有1500多年了。济宁城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有两个阶段,一是盛唐时期,一是元明清时期。由于连接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纽带——大运河纵贯济宁南北,济宁一度成为运河南北过渡地区的转漕要地、水陆兼具的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大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竹器业、药材业、铜器业、皮革业、酱菜业、烟草业、点心业等百业并举,当铺、钱庄、粮行、茶楼、饭店、戏院、会馆、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运河畔弦歌杂,南门内外灯火明,大街小巷车辐辏,城内城外路纵横,朝廷命官、贩夫走卒、军阀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贾、金钗玉坠、名伶艺女、青红帮、一贯道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济宁水旱大码头演义了一幕幕悲喜剧,将济宁推向历史的巅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济宁直隶州”后,这时的“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如在老城区,清道光年间,济宁商号计有千余家;商业的繁荣,使城区内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至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在新增加的街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专业化街道”。至民国二年(1913年)济宁直隶州改为济宁县,当时县城分为四隅六区、二十四地方。三百九十四街巷。至八十年代,城区有20条路、375条街巷胡同。当然,现在济宁城区路街巷就更多了,比那时约增加了一倍。点击查看原图
新闻推荐
济宁市实验小学二年级高远博今天是济宁市小记者团———“小花匠培训”第一课,宏景生态农业的冯老师正在给我们“小花匠”上课。冯老师说:“给植物提供营养的有三...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