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编辑部
秋天来了,吹一吹久违的凉风,好舒服啊!《济宁晚报》的生日,就在每年这个最让人舒服的时节里。
9月16日,三年前的今天,这座城市见证了《济宁晚报》的诞生,三年之中,这张报纸记录了城市的改变。
在一座城市里生活得久了,人对于这个城市的一切,熟悉地就如同空气一样,习以为常或者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她以某个标志被历史记录下来,我们才觉悟到她的价值,甚至开始体会她的美感。这样的标志有很多,在2014年,省运会是最耀眼的一个,它给了我们守望这座城市的另一个角度。
试试看,这个角度是将许多看似普通的事物放大,然后去仰望。
我们仰望那些盛装出席的“巨人”———济宁体育中心、水上基地、飞碟靶场乃至诸多县市区的体育馆———已经展现出最好的姿态,迎接追逐梦想的人;我们仰望每一张挂满汗珠的笑脸———体育场馆里默默无闻的建设者,赛场上全力以赴的运动员,还有活跃在场馆内外的志愿者,他们身后有无数寻常或不寻常的故事,这些故事便构成了城市的脉动和气质;我们亦仰望自己———在省运这个包围你我的空间里,你的一言一行都被一把标尺度量在它宏大的坐标系当中,你不再是你自己,此时此刻,你就是这座城市……
对于我们晚报人来说,除了仰望,另一个角度是责任和期许,就是用双眼和双脚,寻找省运、生活和城市的关系,用文字和图片,定格济宁和省运的姿态。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深知,碎片化的新闻时代,很少有人耐心地看清事物的全貌。故此,我们正在做的,是用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心,投入所有的真心和热忱,做好一件完整的事情:让读者看到一个既有知识也有故事的立体省运,看到一个时代气息和历史风韵并存的魅力济宁。这是我们献给省运客人和全市读者的礼物,也是留给自己的珍存。所谓角度,亦是态度。我们选择站在哪儿守望济宁这座城市,出发点皆源于内心对读者、对城市的款款深情。也正因此,我们些许自豪地认为,我们不只是记录者,还是参与者。其实,你也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主角。
因为每一个济宁人的参与,现在的济宁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而这种力量也指引着这座城市,于悠久而厚重的文化底色上展示出青春的律动,在今天走向了山东的舞台中心,璀璨非凡。当帷幕徐启,省运已经成为济宁发展脉络中一个精彩的篇章,而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精彩的情节等着我们去创造,还有更精彩的角度等着我们去发现。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东海9月17日,皮划艇比赛在济宁奥体中心正式打响,这是该场馆建成后的首次投入使用,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大家为...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