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济宁新闻 > 正文

西门大街(上)

来源:济南日报 2014-09-14 01:48   https://www.yybnet.net/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张培安

说济宁,道济宁,济宁是个八卦城。

北门高来南门低,东门西门错相通。

大街共有一百六,小巷三百还挂零。

这是笔者撰写的《济宁文化地理歌谣》的其中一首,歌谣中说的是“八卦城”就是公元1150年,也就是金天德二年从巨野迁建于济宁古槐路两侧的“济州城”,也称新任城城,当时南部还有古任城。因此说济宁城是两座古城叠加发展起来的,形状像个吕字。当然,有的学者认为济宁地下还有汉代任城国的故城,另当别论。

西门大街位于市博物馆对过,是以“济州城”西城门得名的,如果我们沿着东门大街向西走,走到古槐路,要上西门大街你必须顺着古槐路向南走一段再向西才到西门大街,这说明“济州城”东门西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所以歌谣中说“东门西门错相通”,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明代济宁“济州城”的东西城门系按“八卦”的序列建造。东西门按“伏羲八卦”:东门为艮,西门为震,内含双井,故在博物馆北有双井街,东西两门不在一条轴线上,东门偏北,西门偏南,东西大街不相对,故说“东门西门错相通”。济宁州城南北城门按“文王八卦”设计建设的:南门为离,北门为坎,因而南北门在一条轴线上,两门基本相对,故而南北大街较直。

西门,又称“萃成门”,匾题“获麟古道”,后改为“湖山毓秀”。城门上有城楼,名“思麟楼”,匾题“汶济澄清”,城门均系内木外用铁皮包裹,并用每枚重八两(半斤)的圆头铁钉,按横九竖十三排列铆钉钉在每扇门上。每扇门约重三千斤。另外,在“东门迤南”还有“水门一处,并筑有“四门马道”于每座城门内两侧各一条。所以济宁东门、南门都有马道街名流传下来。

另外,在四门处还建有“影壁”,俗称“影门墙”,即所谓“四爻”。南爻,在南门城上面里;北爻,在内外城门之间;东爻,在东门外与月城门相对;西爻,西门里与城门相对。这正如民谣中形容的:“南门高,北门低,东门外,西门里”,是济宁城的又一特景。

现在西门大街大约看起来宽20多米,狭窄局促拥挤,与现在通都大道相比,别看西门大街不起眼,过去那可是济宁的行政中心,是运河管理机构的大本营,这里聚集着、进进出出的有众多的穿蟒袍玉带,做八抬大轿的官员,有饱读诗书、通过科举成名的精英,有官面够得着、商界通关节的缙绅,有富甲一方、称雄乡里的阔佬,有童叟无欺、诚信经营的商贾,有既有钱又有闲爱打抱不平的侠士,有精明会算计脑瓜子活泛的行商贩夫,更多的还是一天到晚为吃饭穿衣奔忙的凡夫走卒、绵羊似的平头百姓,当然还有伤天害理、大逆不道被推出西门外挨刀砍的罪犯。皆因为这里历史上这里驻扎着两大中枢机构:济宁河道总督衙门和济州衙门。

翻开东门大街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叫过“总河前东西大街”“河院署西门大街”“院门口街”,这是因为西门大街以北,云路街以西,院后街以南是“总督河道部院署”,这些名称的由来都源于此。

“总督河道部院署”是干什么的呢,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竣、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办公的场所。

元朝统一中国后,京城的一大帮人吃喝是件大事,为了解决京城的粮食供应,元朝的统治者先后开挖了济宁至梁山小安山的济州河,继而有开挖了小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这样南北两端与隋朝以来的古运河和天然河衔接起来,如此全场3600里的京杭运河贯通,当时河道工程和水上运输由中央的“都水监”主管。至明初裁撤“都水监”,治理河道事务划归“工部”管辖,公元1411年,也就是明永乐九年主持河道治理工作的工部尚书宋礼正式在济宁建置“总督河道部院署”,这里的“部”是指工部,“院”是指督察院,总督河道大臣一般由工部尚书、侍郎和督察院都御史担任,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副部长,一般为从一品、正二品、三品官,明代为非常设之官,称“总督河道”,清代为专设,称“河道总督”,“河道总督”下面还有些分守机构,总督下设道台,道台下设厅,厅下设汛等一系列机构,除管理运河外,这个河道总督还直接统领一支治河军队“河标”,河标下设营,有参将守备等分领营兵,驻守沿河要地,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驻守沿河县城和集镇,称“千总”衙门,由于这些林林总总机构,使得济宁的衙门林立,遍布济宁的大街小巷,所以有民谣说济宁: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衙门。“总督河道部院署”自公元1411年即明永乐九年正式建制,(元代也有中央政府治河机构派驻济宁,先驻扎济宁东南鲁桥,1348年于济宁设立济宁郓城行都水监)至1902年即清光绪十八年裁撤,“总督河道部院署”历时几百年先后有多名朝廷命官来济宁主持河道治理工作,其中既有禁烟名臣林则徐,也有顺治年间病死在任上、被济宁百姓尊为河神的治河名臣朱之锡,他们都尽心尽职,呕心沥血,上为皇帝尽忠,下为黎民请命,为保证河道的畅通漕粮的北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古代没有铁路、公路的情况下,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交通地位尤为重要,封建王朝视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而济宁恰恰位于大运河南北之间的中轴线上,是运河的水脊,闸口众多,过往船只到济宁必须落帆停船等候提闸放水方能通过,每天最多时停留上千艘船只,济宁成了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大运河将济宁推向了历史的辉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济宁是“运河之都”的原因。

据有关志书记载,“总督河道部院署”旧衙分左、中、右三路,门、亭、楼、房等各类建筑100余间,前有照壁、木制牌坊、石狮子、石墩旗杆,设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东西有配厅、押签房、有书院、射圃、演武厅、内宅、后花园等,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典雅富丽,气派威严。可惜在机构裁撤之后,先被兖沂曹济道署占用,民国时期在此设“山东高等法院三分院”,38年被侵华日军占为兵营,遭到严重的破坏,46年秋天,残存建筑物和大量碑碣,被国民党用来修建城防工事,后来逐渐被城区的单位占用,已面目全非,旧迹难觅了。

2010年,济宁市文物部门为了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申遗保护工作。启动“总督河道部院署”了遗址发掘。工作人员清理出8条共计200多米的探沟,探沟宽约两米,深越1米。探沟内整齐砌好的青砖及青砖之间使用的白灰,整个院落院墙基础遗址清晰可见,为恢复重建“总督河道部院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总督河道部院署

明洪武年济宁城砖

清理发掘出的总督河道部院署遗址

新闻推荐

家门口“美景如画”

多条旅游线路一览任城风采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石晶济宁旅游资源丰富,良好的人文自然旅游圈里,任城区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处...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西门大街(上))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