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济宁新闻 > 正文

那一年,我们最难忘的中秋

来源:济南日报 2014-09-09 01:52   https://www.yybnet.net/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赵豫

有些回忆让我们更懂得珍惜

鸡、鱼、各种青菜、水果、月饼,见到张阿姨时,她正在认真地为今年的中秋节做准备。中国人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带来“团圆”的中秋节,对每一个家庭都意义非凡。为了这个中秋,张阿姨从几天前就开始盘算节日菜谱,各种节日所需的东西早就开始着手张罗,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团圆的节日,思念亲人的情绪自然更浓。张阿姨今年50岁,她最思念的亲人就是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而在过去的49个中秋节里,张阿姨说,2008年陪父亲过的那个中秋她永生不忘。

2008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喜”是张阿姨的女儿在那一年成功考上了大学,张阿姨多年辛苦有了回报。“悲”是因为在女儿查到成绩没几天,自己的父亲就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生命危在旦夕。张阿姨从小在东北长大,二十多岁才跟家人一起来到济宁定居。张阿姨介绍,她的父亲是个思想传统的人,做事也很有原则。“那时候流行一种说法,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能再回娘家过节,我父亲很信奉这些。所以,从我24岁出嫁后,就再没和父亲一起过过中秋节,有时想陪父母过节都会被撵回婆家,我父亲要求很严格。但是,那一年的中秋节,他没有再赶我们走。”

回忆起2008年的那个中秋,张阿姨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刚做完第一次介入治疗,回家继续修养。中秋节当天,张阿姨和姐妹商量好一起回到了娘家。看到几个女儿带着“大包小包”进门,老人一反常态,不但没有赶女儿们走,还一直追问过节留不留下,直到听到女儿们留下过节的回应,老人才躺下休息。“那时候父亲的病就已经很严重了,医生说在医院治疗也没有意义,不如回家休养。父亲回家后只能躺在床上,走路必须有人搀扶。为了不影响父亲的情绪,我们一直没有告诉他病情,但他也从来不问。”中秋节当天,张阿姨和姐妹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围在一起过了一个欢乐热闹的中秋节。虽然父亲那天晚上没吃多少饭,但他嘴里一直在念叨,“这个中秋节真好,真好。”说到这里,张阿姨眼圈开始泛红,她告诉记者,父亲应该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怕儿女担心,一直装作不知道。所以,那个中秋节,他没有再像以前一样赶女儿们回婆家。1988年结婚一直到2008年父亲查出得病,时隔20年以后,张阿姨只和父亲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却也成了最后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去世以后,我们更懂得什么是珍惜。人的一生有限,所以才更要抓住每一次团圆的机会,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曹娟的70年代中秋回忆:

那时的月亮格外圆那时的月饼格外甜

■本报记者李姣

今年50岁的曹娟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济宁人,她回忆起最难忘的中秋节是在70年代初,那时刚上小学的她,每年最盼望的有两个节日,一个是春节,另一个便是中秋节。而一年中只有一天能够同时吃上点心与水饺,这就是中秋节。“那时两毛钱一个的白糖青红丝馅的酥皮月饼是奢侈品,一年只能吃上一块,一斤月饼有四个,全家6口人分着吃。”曹娟回忆道,当时家里条件很差,父亲在医院当护士,母亲在工厂做工,家里有年迈的奶奶和三个孩子,一家六口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平时家中吃的最多的便是红薯。中秋节当天母亲提回家一斤用草纸包装的月饼,给父亲吃上一块,最小的弟弟吃上一块,曹娟只能分到半块,这是她一年当中唯一能够吃到点心的日子。“不仅能吃上月饼,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那时感觉太幸福了。”曹娟笑着告诉记者,那时物质贫乏,能够吃顿饺子已经是节日大餐了,一年也只有两次机会补补油水。那时父母中秋节没有假期,父亲更是一个月才回家一趟,但即使再忙,中秋节这天也要在晚上赶回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中秋夜的月亮格外圆,在曹娟的回忆里,中秋夜又大又圆的月亮照亮了她回家的路。“父亲每年中秋都会在晚上回家,我和弟弟便跑去路口迎接,当时马路上没有路灯,就靠着月光照亮。”曹娟告诉记者,当年家里没有电视,节日里唯一的娱乐便是在晚饭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月亮,圆圆的月亮与漫天的繁星是她至今难忘的美丽景象,如今圆月虽在,但满天繁星却不见了踪影。“当时在学校里能够带着月饼上学的孩子家里都是比较富裕的,有的学生拿着月饼当早餐,吃不完就放在抽屉里,我们几个同学趁课间把剩下的月饼偷偷吃掉了。”曹娟回忆起小时候偷吃月饼的趣事,不禁咽了下口水,当年的月饼是那么好吃。“多少年没有吃过小时候月饼的味道了,现在的月饼虽然花样多,包装也上档次,但却没小时候那么馋人。”曹娟告诉记者,现在每到中秋家中都堆满了许多月饼,但滋味却远远不如40几年前那般香甜。

2004年,大学校园里的第一个中秋节

■本报记者盖鸣霆

故事应该回到十年前,在那个暑气还未完全消散的2004年9月,我带着满腔热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那一年,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也是第一次不与家人团

聚的中秋。一宿舍六个来自

全国各地的小伙子在未完全熟悉的情况下相约来到学校的海边,看着是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景,心里却依然有着说不出的惆怅。

记得以前在家的时候特别受爸妈的宠爱。家人总是要什么给什么。上大学的时候,爸妈还专门请了三天假,然后背着我满满四五箱子的行李坐火车送我上学。到达学校后,又专门在宾馆住了两天,待我熟悉了学校的教室、超市、图书馆、澡堂甚至是洗衣店后,才撂下厚厚一摞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记得爸妈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感觉堵堵的,总觉得心里憋着一口气儿喘不过来,难过的不行。慢慢的,这种对家的思念便膨胀到了空前的地步。尤其是看到离开家时拍的那张全家福,再想想中秋即将来临,泪水便会不争气地流下来。而当宿舍的兄弟们都不在时,给家里悄悄打电话的我,更是会特别丢脸的嚎啕大哭。记得有一起,我在宿舍哭得正伤心,舍友忽然回来了,看到我伤心的样子顿时惊得手足无措,忙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

大概开学后的一周时间,中秋节便到了。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心情自然很是低落,一宿舍6个小伙子全都默不作声。后来不知是谁提议,“咱们学校靠着海边,不如晚上就到大海边赏月、吃月饼吧!”这个意见一提出来,立即得到了全体的响应,于是大家赶快扑到超市里买了各自喜欢的食品,相约来到海边。记得那时大概八点多的样子,天已经黑了,蔚蓝的大海在夜色中显得那么深邃,那么幽静。沙滩上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学生,海面上连出海的渔船几乎都看不到,只剩下了粼粼的波光。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靠近大海的我们,光着脚兴奋地朝着大海冲过去,在海边体验着人生中第一次踏浪,捡拾着人生中第一次多得数不清的贝壳,然后感受着人生中第一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种看着月亮慢慢从大海深处升起时的激动和向往,简直让我们忘记了思乡的苦闷。就这样,我们一直在海边嬉戏着,畅聊着。一直到了十点钟的样子。夜色更浓了,海滩上的人也更少了,阵阵海风下,大海渐渐失去了刚刚的平静,连潮水里仿佛也带着点愤怒的力量,拍得岩石啪啪作响。更可怕的是,再往大海深处望去的时候,不知怎的有了一种要沦陷的错觉。几个小伙伴慌忙站起身来说,“走吧,赶快回去吧。”这是,我们才刚忙离开。

到宿舍的时候,已经要熄灯了。手忙脚乱的洗漱完毕爬上床,然后静静地回想着晚上的夜色,不由得觉得枕边一凉,用手一摸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这不争气的泪水竟然又流下来了———“不和家人一起过中秋的我这么忧伤,那么家里的亲人们,这个中秋节又过得怎样呢?”

新闻推荐

2014济宁金秋惠民车展昨日落幕 三天,1800多辆车开回家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石晶摄影记者刘传伏昨日,由济宁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济宁日报、济宁晚报、东方圣城网、济宁市汽车销...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那一年,我们最难忘的中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