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济宁新闻 > 正文

那一年, 我们最难忘的中秋

来源:济南日报 2014-09-09 01:52   https://www.yybnet.net/

祖孙三代一起赏月过中秋

■本报记者刘利莎

“最难忘的中秋节应该就是今年啦!我和丈夫双方的父母一起来我们的小家庭过中秋节,很热闹,也是很难忘的一个中秋节。”谈到自己最难忘的中秋节,今年刚刚晋级成为妈妈的李雪告诉记者,今年家里迎来了新生命,正好又赶上中秋节,三家人聚在一起过中秋节,感觉格外难忘。

今年27岁的李雪和丈夫都是外地人,两人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济宁,并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今年5月李雪顺利晋级成为了妈妈,迎接来新生命,家里增添了新成员,这个中秋节对于李雪来讲,更具团圆的意义。“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们双方的父母又不在同一个城市,爸爸妈妈们便一起来到济宁,和我们的小家庭聚在一起过节,正好应了中秋节团团圆圆的意义。”李雪告诉记者,结婚前的中秋节自己必定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结婚后便跟着丈夫回到公公婆婆家过节,现在小家庭有了新成员———女儿,三个家庭便“合体”成为一个大家庭团圆过节。“其实中秋节前两三天,两边的爸爸妈妈便陆续赶到济宁了,一直在为我们张罗忙乎,我和丈夫两个人几乎变成了闲人,每天就逗逗孩子、吃饭。”李雪向记者回忆起往年的中秋节,小时候还很有过节的气氛,长大后似乎过节就变成了一种形式,爸爸妈妈准备一大桌子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就算过节了。“今年感觉两边的爸爸妈妈因为小孙女的到来,都想好好地过过中秋节,置办起来也是格外的认真,我公公还特地去买了那种古色古香的灯笼挂在家里。”“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在中秋节的晚上,丈夫和两位爸爸小酌几杯,我和两位妈妈一起聊天看电视,听到女儿的哭声,再起身去看看女儿,身边都是今生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感觉仿佛每天的日子就会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一样。”记者问李雪,今年这次最难忘的中秋节,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李雪告诉记者,是幸福,那种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慢慢琢磨、品味出来的幸福,不需要大富大贵,只是自己的家人们都陪在自己身边,一家人健康平安地聚在一起聊天吃饭,看着身边的新生命便会心生无尽的满足和动力。“未来无论是中秋节,还是过年,都希望能够让一大家子亲人聚集在一起,让每一次过节都成为最难忘的节日。”李雪表示,当了妈妈后遇见再大的困难自己都不会退缩,希望以后一家人心怀满满的幸福感,一起幸福地走下去。

中秋,怀念熟悉的味道和亲近的人

■见习记者陈珍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望着窗外日渐丰盈的月亮,不由得想起了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中秋节。十岁之前,我家在农村,那时候中秋节前一个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着准备做月饼的原料:面粉、豆油、红丝、青丝、蜜枣、花生米、白糖、芝麻、葡萄干等。奶奶是个好强人,干什么都要抢在别人前面,当然打月饼也不例外。准备好制作月饼的原料,我跟奶奶便早早的来到村里加工月饼的作坊排队,因为村里只有一台做月饼的机器,所以每到中秋节大家都早早的去登记排队。和面时加入大量豆油,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月饼又酥又香,调制好馅料,就开始做月饼了。首先把和好的面分成拳头大小的面团,奶奶凭着多年做月饼的经验,用手一揪就是个头一样大的面团。然后把调制好的馅料包进面团里,双手将包好馅料的面团团成球状,再放进专门的月饼模具里,把面团摁平整,将模具用劲往桌子上一拍,伴随着“啪”的一声,圆圆的月饼就制作出来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所以就抢着帮奶奶的忙,虽然我做的不好,但她总是耐心的跟我讲制作要领。记得当时村里做月饼用的模具有两种,一种写着“五仁”,另一种则是“豆沙”,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是喜欢用“五仁”的模具,所以奶奶做的月饼都是“五仁”馅的。把已经成型的月饼放进烤箱烤几分钟,金黄喷香的月饼就出炉了。小时候嘴馋,刚出炉的月饼烫的我拿不住,我就兜在衣服的前襟里,吹两下就急不可耐地啃一口,尝尝我的劳动果实,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月饼的味道,但是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美味的月饼。

十岁那年,因为爸爸在县城里开了厂子,所以我和弟弟就转学到城里。每逢中秋节,奶奶依旧自己做月饼,做完之后她用塑料袋装好给我和弟弟送过来,让我们尝尝,剩下的月饼走亲戚送给朋友。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冬天,爱我的奶奶因为癌症晚期去世,我就再也没吃过奶奶制作的月饼,再也没体验过亲手做月饼的乐趣。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提高,怕累、嫌麻烦,就很少有人愿意自己动手做月饼。虽然现在每逢中秋节超市卖着各种口味、各种包装的月饼,但是我再也没找回来和奶奶一起做月饼的味道。也因为如此,每到中秋节一家人团圆的时候,我就越发想念和奶奶一起做月饼的时光,越发思念疼爱我的奶奶。

听爷爷讲那“中秋”的故事

■本报记者苏茜茜

“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月圆风清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然后摆上月饼,很是和睦。”年近古稀的苏继英老人告诉孙女,每年的中秋节不论再忙也要记得回家,对于“中秋”他要求孩子们铭记“团圆”二字。

限量发行,月饼成了“VIP”

时光的年轮倒回到

1970年,24岁的苏继英迎

来了人生的第一份工

作———供销社服务员。“那个

时候,社会发展还很落后,大多数人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人们总是把当时所谓好吃的食物放在过节时用,所以每逢节日才是能吃到平时难得的美食。”苏继英告诉孙女,过去的生活很是艰苦,食品种类也相当有限。现在孙女不以为然的食物,像是月饼,放在过去那可是上乘美食,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当时家里比较穷,每月30元的工资更是微不足道。贫穷年代食物匮乏,孩子们对于中秋节很期盼,因为只有在那天才能吃上一口月饼。而作为父亲,在中秋节当天给孩子们带上一份月饼也是一种责任。”当时的月饼并不像现在可以随意购买,而是需要凭借人口成员表限量“选购”。“拿出家庭成员表,销售人员根据上面的具体人数限量销售。不论再有钱,只要家庭人数达不到,都是不能多买的。”或许是因为“限量发行”的原因,苏继英告诉孙女,总感觉那时的月饼很珍贵,不仅是味道珍贵,人们对于月饼的期待,对于节日的期盼更是珍贵。

回忆中的“白糖味”最香

今年中秋节,苏继英老人买了七种口味的月饼。五仁、牛肉、巧克力、椒盐、黑豆、椰蓉、草莓。老人膝下的孩子们口味不同,南方工作的女儿一家喜欢吃咸的,而本地读高中的孙女则喜爱甜味。对于月饼,孩子们似乎有一番“挑剔”,而味蕾最倔强的还属老人自己。他告诉孙女,月饼还是老味道“白糖馅”最正宗。“越是最简单的食材,做出的纯真味道越能抓住你的胃,而我对于月饼的喜欢,也是因为这个缘故。”随着近些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月饼更是从“南北方大融合”后又经历了“中西合璧”,现在超市里、蛋糕房,月饼玲琅满目,一些洋品牌陈列其中。像鲍鱼、冰沙、梅菜扣肉甚至茶叶馅的新奇月饼“新鲜”上市。口味越来越多的月饼虽然逐渐丰富了人们的味觉,却也渐渐地淡化了传统的“老味道”。“白糖味的月饼在我们那个年代可是主角,货台上数量不多的月饼虽有枣泥、五仁充斥其中,但白糖馅还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那时白糖馅月饼用油纸包裹着,泛着油光、形如满月、甜美酥松。”苏继英老人告诉孙女,回忆过去,家中只要有客人来访,总会摆上一盒白糖月饼招待客人。亲戚间走动时也喜欢带着一盒白糖馅的月饼。那种纯手工制作的白糖馅,让他至今怀念。

新闻推荐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辛全秋乔萌摄影张明风张铎刘瑞娟,内科主任兼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那一年, 我们最难忘的中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