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金秋十月的太白湖畔,风清和煦。国庆长假的第一天,市博物馆外便排起了长龙,市民们翘首以盼,一览博物馆的真容。
步入博物馆,大厅中庭的巨大浮雕甚是壮观,几何造型参差交错,近千件文物藏品在各个展厅大放异彩。“博物馆太漂亮了!尤其是这个采光井的设计,自然光线直射进来,馆内宽敞又明亮。”市民郭士惠女士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拍下眼前的景象。一旁的退休职工陈云谦指着螺旋上升坡道感慨说:“你看那缓缓上升的环状坡道,仿佛时空隧道,带我们穿越古今,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漫步博物馆,仿若置身于几十万年光阴娓娓道来的历史长廊;迤逦前行,尽览这座沐浴着厚重儒家文明的古城。
“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由上海复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马里奥·博塔事务所共同设计,兼顾时代性与济宁地域文化特色,力求空间的流动性与有机渗透,让市民充分感受自然与文化的气息,以及济宁多彩的文化魅力和古今沧桑巨变。另外,缓缓升起环形廊道,不仅有助于打破空间限制、便于转运文物,更能把市民自然引入到上层空间,形成步随景移的参观流线。”文化中心项目负责人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博物馆的设计亮点。
彰显设计亮点,便需要攻克建设难点。博物馆的工程负责人介绍,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共有8根预应力主框架梁,其中屋面预应力梁共7根,预应力梁最大跨度27米,最大高度2.6米,采用两端张拉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技术,这是博物馆施工过程中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另外,博物馆西侧入口空间净高29.6米,总面积2260平方米,高支模总量约5.4万立方米,采用碗口式脚手架分层搭设,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危险性最大的部分项工程。
经过两年的建设,博物馆主体工程竣工,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展陈工作。“我们以‘法乎其上’的标准,全程跟踪把控设计内容的准确表达,并保证空间效果的美观。最重要的是把控展陈设计中的文物保护和安全。”博物馆馆长王莉说,馆藏的16万件文物,它们不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穿越古今的历史诉说者。它们的生命珍贵无价,需要工作人员在展陈过程中,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谈到运输、布展时,王莉打趣道,当时自己神经过于紧绷,血压一度飙升到194。正是王莉和全馆工作人员们耐心细致、严格苛刻地操作,夜以继日地不懈努力,才保障了近千件展品安全、完好无损地亮相:北宋初期雕版印刷纸质宝箧印陀罗尼经卷诉说着历史、穿越数百年的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春瓶淡雅静谧、对称陈列的汉阙磅礴大气……“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赫然眼前,娓娓道来他们背后的故事。置身其中,就像是自己穿越了,很震撼!发自内心地为我们如此悠久的历史而自豪。”参观后,在外地读书的高三学生赵永哲感慨不已。
“新馆设置了历史文明展、石刻艺术展、运河文化展、人文胜迹展等不同主题、不同特点的展览,运用大量最前沿的科技设备让展览变得活泼起来。如此,不仅传承了经典,还做了适度的创新,充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的参观需求,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王莉感慨,博物馆从最初一间办公室建馆,到如今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新馆落成,真切地感受到济宁市文旅事业的飞速发展,文化实力的不断强盛。日后,他们将积极做好新馆运营工作,充分运用新馆特色做好博物馆教育工作,让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每一名市民心中,真正把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优势继续发扬光大。
“济宁是文化大市,也是文物资源大市。市博物馆新馆的开放,标志着市文化中心的全面启用,是济宁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大举措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是济宁市文旅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济宁市的文旅事业也因此迈入了一个乘风破浪、直济沧海的新时代!” 市文旅局局长张弢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不断探索、创新求变,把保护遗产当成义务、把传承遗产当成责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光彩,努力为济宁文化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记者 杨国庆 摄
新闻推荐
济宁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市离退休干部 书画摄影展 孔凡萍致辞
本报济宁讯(记者张彦彦)9月29日,“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市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展在市美术馆开展。...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