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华,和我一样都是发射中队的;马大有,1965年的兵;徐虹,阵地七勇士之一……”78岁的徐遵信看到大屏幕上出现战友受访的画面时,显得格外激动,倚在座椅靠背上的身体,也跟着向前倾斜,坐直起来。作为两弹结合试验的亲历者,徐遵信、史良、黄松杰三位老人近日受邀来到“爱上纪录片”展映活动现场,与《两弹结合风云录》的主创人员一起,向观众诉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东风基地(又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感人故事。兰州晚报记者王婧
实习生张恩榕
两弹英雄的座右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对于参与过第一枚苏制近程地地导弹发射、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导弹核武器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的徐遵信和史良来说,《两弹结合风云录》这部纪录片,将他们拉回到了既神圣又神秘的基地岁月。
徐遵信回忆道,当时完成原子弹、导弹结合任务,主要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将个人的牺牲置之度外的精神。
三位老兵: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黄松杰是河南洛阳人,在东风基地干了24个年头,把青春献给了国防尖端事业。史良比黄松杰早到基地两年,晚年他一笔一划地记录下了自己在基地的工作经历。1961年,东风基地军粮告罄,饥饿折磨着每一个人,由于营养缺乏,很多人出现了夜盲、腹泻、浮肿等症状。
基地的生活条件无疑是艰苦的,除了工作学习外,挖水渠、打田梗、住帐篷、战黄沙,也成了大家每日的必修课。然而在采访的过程中,徐遵信、史良、黄松杰三位老人,没有一个人说过后悔的话。“能参与国家尖端核武器试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如果人生还有一次再出发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回基地当一回兵。”史良老人噙着泪水说。
纪录片主创:是一种内心的洗礼
展映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两弹结合风云录》的导演聂少勇、编导鲁燕、摄影梁杰和现场观众聊起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历程。
为了做到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每个故事都有史料支撑,摄制组历时一年零7个月,走遍19个省2个直辖市,通过媒体登文找人、战友间口口相传发布消息、网上查找有关两弹结合的署名文章,四处打听老人们的下落,最终采访到了109位两弹结合试验的亲历者。
一路走来,摄制组都是伴着泪水,伴着感动的。编导鲁燕说,这部片子的拍摄,对她来说是一种内心的洗礼。老人们隐姓埋名,从城市到戈壁,几十年如一日,在最艰苦的年代缔造了我国两弹一星的黄金年代。他们中的有些人,现在生活的很清苦。但是面对镜头回忆起当年的种种,依然难掩激情,老人们觉得,为两弹事业奋斗的那些年,是他们人生中最辉煌最幸福的时光。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扎实有序巡察 市委第二巡察组巡察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员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韩蕾实习生杜文雅)7月3日,市委第二巡察组巡察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员会召开。根据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