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讲述酒泉故事
冬日的清晨,当阳光缓缓洒向大地时,乡村里便炊烟四起。勤快的万桂兰挤完了牛奶,用自行车驮着到村外的路口等待收奶的人,这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与往日不同的是,最近,万桂兰心里有一个企盼——她梦想着,从此,她的生活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万桂兰是我今天所讲故事的主人公,她是肃州区三墩镇临水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之所以采访她,是因为她是众多平凡农村妇女中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一个不愿向命运低头的人,十几年来,她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令人钦佩。2007年,在我采访她的前不久,她通过了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最难的考试”——全国司法考试。
大家应该很想知道,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是如何通过自学,一步步拿到大专文凭、本科文凭,继而又拿到全国司法考试合格证的?
1992年,结婚后的万桂兰已有了一个6岁的女儿,但她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做个农村妇女,走进大学校园,一直是她的梦想。一个城里的亲戚见她爱学习,便告诉她,可以通过自学考试来实现大学梦。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了法律专科的自学考试,14门课程,只参加了5次考试就全部通过了,且一门都没有补考。
有了专科文凭的万桂兰怀着少女时代最初的梦想,走进了人才市场:她也能像其他的毕业生一样,在人才市场上选择自己的命运了,她为此而感动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应聘时,每到一家单位,人家见她是个农村妇女,都婉言拒绝了,这让她颇受打击。
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万桂兰,在1995年又继续报了法律本科的自学考试。这对万桂兰来说,无疑是艰辛的,她不但要照顾家庭、照顾孩子,还要耕种十几亩承包地,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为了通过考试,她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她常常将书本上的内容写在手上、胳膊上。当她做饭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题,她就利用做饭的时间记下;当她锄玉米的时候,她又看到了一个题,她就在锄玉米的过程中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到考试的时候,她能清晰地记得哪个题是在做饭时记下的、哪个题是在烧炕时记下的、哪个题是在锄草时记下的……
在此期间,万桂兰还报考了全省法检系统的公务员考试和全省乡镇司法助理员考试,但因面试受阻最终未被录用。这时的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通过刻苦努力获得一份好职业已不大可能了。
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虽然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家里的日子却过得捉襟见肘,再看看村里人一个个都在想方设法致富奔小康,她坐不住了。于是,她决心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发家致富上。2000年,她在《农家女》全国农村青年创业方案大奖赛中提出的《一头奶牛工程》方案获得了5000元的扶持奖金,这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她率先在村里养起了奶牛,她家最多的时候养殖12头奶牛,一年的收入达五六万元,这让万桂兰颇为得意,她对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2002年,万桂兰拿到了自考本科文凭。也就是在这一年,她又报考了全国司法考试。然而,就在万桂兰准备再大干一场的时候,奶牛产业不景气,她家的经济状况出现了危机。
为让两个孩子正常上学,万桂兰外出打工了,在城里的建筑工地当了一名小工,但颇能吃苦的她并没有放弃学习。在打工期间,她将司法考试的书本,章章节节地拆分开来,随时带在身上,干活的空档,偷偷拿出来看上几眼记在脑子里。
万桂兰的学习常常是在暗中进行的。因为,像她这个年龄,还学习考试是会被人笑话的,在村里,许多与她同龄的人都当奶奶了。
学习路上的许多苦、许多累都没有让万桂兰退缩。有一年,从农田里回来的万桂兰匆匆拿了家里仅有的40多元钱就乘车去了城里。到城里后,又打车取了考试通知单,谁料考试地点却在嘉峪关市,等她买了些考试用品后,身上仅剩下20多元钱了。拿着20多元钱去嘉峪关考两天试显然底气不足,她准备到城里的亲戚家借钱,结果没找到人,她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嘉峪关。首先解决的当然是住宿问题,拿着24元钱,能住在什么地方,她从早找到了晚,终于在较为偏远的地方找到了一间一晚10元钱的房子。算算账,两天住宿费除去,回家的车费除去,手里只剩下1元钱。
无疑,饿着肚子影响了她考试时的发挥。第二天,忍着饥饿考完试的万桂兰颓废地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发呆,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问明情况后,为她买了一碗炸酱面。这让万桂兰至今不能忘怀。
采访时,万桂兰带我去看了她的“书房”。这个所谓的“书房”,其实是养殖奶牛时专门用来看守母牛生小牛的房子。备考时,她就是在这个房子里一边看守妊娠的奶牛,一边学习的,她晚上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这里度过的。
终于,2007年,万桂兰以369分的成绩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这就意味着,她有了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职业的资格。
当时的万桂兰42岁了,42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自信的万桂兰认为,40岁不算晚,古代人60岁还能考取功名,她还不老。
关于万桂兰的报道在《酒泉日报》刊登后,《中国妇女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等报纸和一些网站都进行了刊登和转载。
令人欣慰的是,报道刊登后不久,万桂兰被酒泉一家律师事务所聘请为法律服务员。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讲完,听了这个故事,你无论惊叹、钦佩抑或不解,它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从事新闻工作20年,走过许多路,采访过许多人,写过许多文章,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时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在从事新闻事业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裴菊萍讲述
新闻推荐
酒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怀下分理处存款人账户迁移的公告
酒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西关支行存款人账户迁移的公告尊敬的客户:为进一步促进我行网点布局合理化,...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