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政府给我们带来这个好项目,让我们这个移民村变得更加美丽!”时隔一年多,当陆晓燕谈到乡里筹集资金为村里修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时,仍不忘竖起大拇指。
陆晓燕所在的兴宾区五山乡新兴村,是一个居住着将近220户村民的移民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都认识到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为管好村里的环境卫生,该村不仅完成了巷道硬化,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把整治卫生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虽然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可排放生活污水的水沟却一直是大伙的一块“心病”。
“村规民约可以管好人畜大小便,但没地方处理排放也是个大问题。”村委主任陆生浩说,由于村里缺乏必要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只能通过水沟直接排到村口。“村里干净了,可村口还是臭气熏天、蚊蝇嗡嗡作响。”
2015年,在开展“美丽来宾”乡村建设中,五山乡把村落污水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组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决定由乡政府筹措15万元资金,把新兴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作为试点,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通过对家家户户统一搭设密封管网集中收集污水处理,实现了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的目标。
干净的路面、清澈的池塘,村口大树下的石凳上坐满了休息玩乐的老人和孩子……如今,走在新兴村,如画的村落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今年,我们将以新兴村为样板,计划在全乡新建20个污水处理工程,把环境进一步整治好,这样不仅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也为乡里打造乡村旅游、进行产业开发打下良好基础。”五山乡常务副乡长权胜信心满满地说道。
短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群众需求,不断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关键。
五山乡在“美丽来宾”乡村建设中以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导向,主动谋划,通过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解决了村民的一块“心病”,好水、好空气提升了村民的环境获得感。
当前,来宾市正积极打造“美丽来宾”乡村建设升级版,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这一过程更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中主动作为,补齐“短板”,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进。□本报记者 陈千立 通讯员 黄秋惠 韦苏
新闻推荐
3月20日,来宾市在市委党校举办2017年全市重大项目管理培训班,指导各责任单位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符合来宾实际的全年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次培训,由市重大办、国土局业务骨干...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