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莱芜新闻 > 正文

点击放大十一五时期是莱芜市水利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

来源:莱芜日报 2010-12-29 23:52   https://www.yybnet.net/

“十一五”时期是莱芜市水利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重点建设项目最多、任务最艰巨、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全市水利工程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生态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莱芜市水利建设总投入13.9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118项;农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比2005年前提高65个百分点;累计投资6.4亿元,对全市8座大中型和174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有效减轻了全市防汛压力,恢复和增加水库蓄水能力4700万立方米,改善了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涵养了地下水源;投资4.54亿元,对牟汶河、瀛汶河、龙马河等骨干河道实施了综合治理,建设大型拦河闸1座、橡胶坝22座、溢流坝33座,高标准护砌河道70多公里,河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沿河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展望“十二五”,水利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水利部门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水源工程、中小河道治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工程项目9大类24项,总投资约22.5亿元。主要包括:新建金水河水库,扩建岭东水库,建设牟汶河拦河闸二期工程;实施牟汶河、通天河、瀛汶河、辛庄河等5条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建立覆盖全市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及地下水观测等站网基础设施;抓好乔店、雪野、大冶水库等6座大中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构建“精细高效”的农业灌排系统;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小流域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完成牟汶河拦河闸向莱芜电厂供水等区域调水工程。到2015年,基本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引结合、库河相联、城乡一体”的莱芜水网体系,从而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水库除险加固 保障防洪、供水、生态三安全

如果把嬴牟大地比作一张美丽的脸,那撒落在这大地上的一座座水库就是这张脸上美丽的眼睛。正像眼睛之于人体的重要性,水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莱芜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莱芜市先后共修建了雪野、乔店、大冶、沟里、鹁鸽楼、公庄、杨家横、葫芦山8座大中型水库和189座小型水库,它们在防洪、发电、灌溉、养殖、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由于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莱芜市的大部分水库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经过多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均为险库,189座小型水库中,险库就达174座。其中不少水库地处交通沿线、城镇村庄的上游,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已经刻不容缓。

2008年,市委、市政府从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三年内全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安排部署,由此拉开了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序幕。

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总投资6.4亿元,工程建设规模之大、投资力度之强、建设任务之重、标准要求之高、工期要求之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安全、优质、如期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市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周密组织、精心实施,各工程参建单位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目前,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竣工验收,17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也已全部竣工,所有加固后的水库已全部投入使用,工程运行良好,确保了“防洪、供水、生态”三安全,圆满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莱芜市在全省第一批完成加固任务,率先报捷”的目标。

回首莱芜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历程,凸显出了“高、广、严、实”四大特点。

“高”是指政府领导重视程度高,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有力。自2008年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将其作为强民生、扩内需、保增长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政治工程,连续三年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市、区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除险加固工作责任书,落实了包工程行政责任人、项目法人及技术负责人,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于建成书记、马平昌市长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除险加固工作,深入一线检查督导;张作平副市长靠前指挥,抓调度、抓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工程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抽调专人驻守工地,对施工环境进行全程协调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广”是指广泛宣传发动,全民关注、参与、监督工作开展。市水利部门积极利用新闻媒体、会议培训等多种方式,向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重要意义,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工程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

“严”是指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规范、有序推进工作开展。市、区两级水利部门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全面推行“四制”管理,强化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运作。在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委托省水务招标代理中心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纪委、监察部门人员超前介入,全过程参与招投标的监督,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建设质量实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实现了“加固一座水库、实现一方平安、保障一方供水、改善一片生态、服务一方发展”的目标。

“实”是指求实、务实、落实,全面细致、认真扎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确定以市财政配套为主,区、镇两级财政配套为辅,决不增加群众一分钱负担。大中型水库国家共计下达投资计划4.5亿元,市以下地方配套资金2.4亿元,资金到位率100%;小型水库共计下达投资计划1.972亿元,市财政按照小(一)型水库每座90万元、小(二)型水库每座2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市及市以下财政配套资金共计1.234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2.6%,资金到位率100%。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按水利部门提供的进度统一支付、统一核算,财政、审计等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同步跟踪审计,有效杜绝了建设资金回抽、挤占、挪用、截留等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为确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安全、优质、如期全面完成,市水利与渔业局党委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三年期间市政府共召开全市现场会议12次,水利部门召开部门调度、观摩会议25场次,强力推进工程进度。局长亓卓坤在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分管局长亓振平深感责任重大,从项目组织审批到工程开工建设、从施工质量到安全生产管理、从投入使用到竣工验收,都事必躬亲、不遗余力抓好落实。局党委其他成员分别带领市检查督导组深入施工一线,知实情、查质量、督进度、抓整改,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全市除险加固水库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了100%。

农村饮水安全 润泽莱芜千万农民

拧开水龙头,清凌凌的自来水随即流出。莱城区羊里镇西温石村村民朱尔现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能像城里人那样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他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都可高兴了。原来村民喝的水有锈气,茶壶用一段时间就会积厚厚的一层水垢,喝久了还牙疼。现在村民不用担心了,家家户户都能喝上放心水。”

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市需通自来水村1035个,2005年以前仅通280个村。2005年至2009年,莱芜市各级累计投资1.9亿元,使642个村通上了自来水,通自来水率达到了89%,比2005年之前的27%提高了62个百分点。2010年,市水利部门又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机遇,继续强化措施,全力推进这一民心工程,共批复立项76个村,目前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总投资3055万元,受益群众达6.7万人,全市农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2%。

针对莱芜山区村多,过去村村打深井,供水规模小、运行成本高、收益低的实际,市区两级水利部门创新发展模式,以联村集中供水为主,实现规模经营;创新融资办法,吸引社会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创新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创新工作思路,确保村村通自来水的全覆盖。

(一)创新发展模式,保证工程供水规模。坚持从莱芜实际出发,以联片集中供水为主,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分割局面,建设联村、跨乡镇、跨区的农村供水工程。主要采取五种形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城镇供水管网向外延伸辐射,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工程。如城区附近的叶家庄,南、北十里铺等村通过铺接莱芜市自来水公司管网,解决了通自来水问题。二是以优质水源为依托,以点带面,建立集中供水水厂,向周围镇村辐射。如寨里龙泉供水中心,依托枯河水源地,建水厂,覆盖全镇和杨庄镇全部村。三是以乡镇驻地为中心,利用现有自来水设施进行挖潜改造,建立乡镇级集中供水工程辐射周围村庄、扩大供水范围。如口镇驻地,辐射周围王楼管区14个村。四是山丘村庄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水库(塘坝)水、山泉水、大口井等水量充沛、经处理水质达标的水源,按照能联不单、有井不打的原则,发展联村供水工程,避免水源工程的重复建设。如茶业口镇下王庄水源地,顺流而下解决流域内茶业口镇13个村。五是对村户分散、地形变化较大且水源缺乏、论证无法发展联村集中供水的山区村,充分挖掘水源潜力,发展单村联户供水工程。如苗山镇横山口,利用村周围7处山泉,分片联户供水,解决了全村的自来水问题。通过上述措施,全市共完成规模供水工程及新建管网延伸工程406处,受益人口75.73万人,占完成总人口数的97.7%。按投资、效益对比合理性,实施了最大限度地规模供水。

(二)创新融资办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本着“既让群众能喝得起水,又要使经营者有钱可赚”的原则,对联村供水运行成本和水价进行测算,制定了农村通水工程资产运营管理办法。规定社会投资占工程总投资50%以上的,投资人享有供水工程产权、经营权和有条件的处置权;投资占工程总投资不足50%的,按投资多少取得相应的经营管理权,经营期原投资经营者可优先购买或承包,消除了社会投资人的顾虑,调动了投资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33处通水工程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其余也都落实了承包人,经营管理机制全部到位。

(三)创新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莱芜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公共供水工作,按照省水利厅的要求,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莱芜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对农村公共供水的规划与建设、供水管理、用水管理、供水安全管理以及承担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办法》的施行,不仅对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农村自来水工程的长期、稳定、健康运行和“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四)创新工作思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市水利部门将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认真总结前一时期村村通自来水的成功经验,明确目标抓规划,多措并举筹资金,强化管理保质量,打好村村通自来水的攻坚战。到2013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市农村达到饮水安全目标,让群众长期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将这一民生工程办好、办实。 

新闻推荐

重大项目快马加鞭 重点企业跨越发展全市6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35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

本报讯(记者 鹿振林)春回大地,活力无限。2月14日,记者在雪野恒大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工地上看到,风雪挡不住建设者们如火的热情,一个集旅游接待、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小镇已初露端倪。放眼嬴...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点击放大十一五时期是莱芜市水利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