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加快乡镇城镇化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期待。网友“原始森林”就连续发了10多个帖子,对口镇、羊里镇等城镇化发展进行了“规划”:“利用土地置换的方式,使城子县、大增这两个村向口镇到羊里的大道两侧集中。这样羊里镇驻地就会变成较大的城镇,同时也就和口镇工业园连接起来。”
“一定要走生态型、集约型、多样型的城镇化之路,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城镇化格局。”魏后凯说。
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幸福感
漂亮时尚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种类齐全的健身设施……走在方下公清社区、九龙家园、郭家沟社区,农民们的欢声笑语让社科院专家们深感振奋。
按照“全域莱芜”规划理念,莱芜市打破村镇界限,把现有的十几个镇整合为6个小城镇,将城市规划区外的864个行政村调整为87个农村新社区和224个基层村。农村社区水、电、路、公交、通讯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40%、绿化覆盖率达35%,基本实现了“四通、四化、四配套”。“莱芜实施的‘三集中\’战略,由于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实现了集约型、和谐型发展。”魏后凯认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集中。
从外地不少地方的实践看,通过政治动员的形式,由政府集中部分资金用于集中居住区建设是可行的。然而,由于资金统筹不到位,不能兼顾土地集约、住房质量、产权所有、土地流转、社区管理等实际问题,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削弱了集中居住区对农民的吸引力。
专家们认为,坚持因地制宜、以农民为本,是可持续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关键。莱芜市高庄街道魏家洼村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两年前,魏家洼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成为簇拥着高雅园景、精致假山、复古凉亭、漂亮雕塑的高档小区,根据农民生活习惯设计的楼房、针对收入较高村民建设的别墅都很受欢迎。为了保住村里的一棵百年古树,为了让树见到阳光,有的楼房硬生生“缩”进了一部分,甚至降低了一层,小区的生态意识让人叹服。小区的品位和档次,即使在莱城也是一流的。“这样的小区谁不愿住?”周边的村民很是艳羡。
可以预期,如果善加引导,这样的小区完全可以通过宅基地空间转换的方式,积聚起周边村民,形成一个精品幸福社区。
夯牢一体化的“幸福基石”
在和市有关部门座谈时,专家们了解到莱芜市每年安排1700万元专项资金,对有创业就业愿望的城乡居民普遍开展免费创业就业培训,认为这是在为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奠基。
目前,“十大民生保障”正向纵深推进,逐步夯牢城乡共享融合的“幸福基石”。五年来,全市民生保障累计投入2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3.9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35%左右,是莱芜市民生保障工作力度最大、投入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大的五年。
“城乡差距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因此城乡一体化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魏后凯认为,莱芜已经在政策机制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莱芜城乡一体化发展将会更好更快。
结后语:日前,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回京后对考察进行了总结。总结中这样写道:莱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在全国具有代表性。莱芜地区区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各项经济指标和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高。区域内有城乡结合部、有平原,也有山区。发展阶段和发展面临的条件在全国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莱芜共享型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总结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创新作出贡献,而且可以为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新闻推荐
马平昌在检查莱芜市三夏生产工作时指出,抢抓有利时机确保三夏生产顺利进行
本报讯(记者 柳尧杰)6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平昌带领农业、水利、农机、气象等部门负责同志检查莱芜市三夏生产工作。他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把三夏生产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抢抓有...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