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从建设经济园区开始,莱芜市就一直遵循“项目集中、发展集约、产业集群”的原则,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路子,引导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到重点工业园区因地安置项目。目前,各乡镇引建到重点园区的“飞地项目”200多个,全市工业项目入园率超过80%,新上项目入园率达到100%。
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由于各园区招商引资及发展的需要,在项目入驻上缺少规划和引导,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造成园区内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布局相对离散,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这样虽使园区在短时期内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从长远发展看,对园区上档次、上水平是极其不利的。
“对于经济园区来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链式发展。”魏后凯说。
他建议,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构建开放型的城乡一体化优势产业链。其次,延伸优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第三,实行产业链“选商选资”,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选资”的根本转变。
经过考察,他们认为,经过几年发展,莱芜市的新材料产业、汽车配套产业、航空运动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现代农业等都极具成长潜力,也是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产业。“下一步,要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规划与政策的积极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魏后凯说。
经济园区应着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000亿元,五年新增生产总值460亿元。这是莱芜市“十二五”规划敲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可以预见,随着这一目标的完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将迈向新的高度。
但就目前全市经济结构和布局看,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增460亿元的GDP,60%要由五大重点园区来完成。也就是说,2015年全市园区经济总量要由目前90多亿元增加到360亿元。
可见,招大商、引大资,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实现规模膨胀和综合实力提升,仍是五大经济园区面临的首要任务。
“目前,产业配套能力已成为扩大招商引资的第三投资环境,它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和商务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抗外部干扰能力,促进外来企业落地生根,推动区域经济走向融合发展。”魏后凯说。
他认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应注重完善四个配套:基础设施的配套、生产的配套、产业环境的配套、生活条件的配套,通过这四个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
而具体到莱芜市经济园区,应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各重点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和担保服务平台及职业培训平台等。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园区内企业的综合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我们大喇叭一讲,当时推进粪去的自己弄出来,有蔬菜的自己清出来,只用两天就清完了。连村里的地下管道、电缆都挖了出来,也只用了十来天时间。”“实事求是地讲,特殊情况真没有。”陈玉业说...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