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深入人心,也随着监管部门执法力度的加大,消费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围剿假冒伪劣商品,曝光黑心商家,揭露消费陷阱,无一不是全民参与的结果。
在2004年至2009年的6年里,本报策划的“3·15”系列活动得到市民的广泛参与。其中不乏惊人“猛料”,如2004年的《万斤不合格种子榆中现形》、《“名酒”包装出自民房》等等。2005年的《远红外内衣包治百病》、《自来水+糖精+甜蜜素=果味饮料》、《过期食品“变脸”再卖》、《脏豆腐竟送进“放心店”》等等,这些线索经本报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撼,反响强烈。
2007年,《避风塘商标争夺事件》系列报道等更是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活动期间,多家职能部门一把手先后来到本报现场接听热线,光是兰州市工商局一把手程书印在本报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就接听市民热线近200个。在活动进行的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共接听市民热线上千个,根据举报协同相关部门端掉黑窝点近50个,现场解决投诉咨询近200个……
2008,《名酒行:挂着“羊头”卖“狗肉”》、《索要餐饮发票咋就这么难》、《“洋商品带来的困惑”系列》、《自费出国留学路上步步惊心》、《网上购物假货不少监管缺失》等系列报道更是根据当前市场消费热点,为消费者揭示新型消费陷阱,充分调动起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
2009年,《河豚游进兰州市 兰州人舍命尝鲜》、《眼镜暴利让消费者大跌眼镜 收入100元 70元就是纯利润》、《食品不含添加剂纯属忽悠买货人》,以及后来本报连续刊发的“问题馒头”事件等一系列报道均着眼民生,披露了大量的黑心商家,尤其是“问题馒头”报道,更是掀起了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的高潮。
在201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将结合兰州市的具体情况,及时解决您在消费中遇到的难题,避免受到损失,化解消费纠纷,以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新闻推荐
●3月8日,联合国-西班牙政府千年发展目标基金气候变化与健康项目甘肃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培训班在兰州举行。据悉,承担千年发展目标基金气候变化与健康项目省级任务的有甘肃、...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