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本报刊登了一篇《社区微博“织”出居民多彩生活》的报道 ,这就说明“微博走进生活”已成为不少市民的共识,作为如今的网络潮人,你可以没有博客,但你一定不能没有微博。有了微博每个人就都是生活的“记者”,随时随地“采访”,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因为微博而迅速走红,并使沟通和交流更加畅通。从官员开微博政务公开到社区开微博听取民意,微博时代已经彻底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微博对我们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使得人们判断问题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我们是晓之以理把一个道理说清楚,就能说服人控制人,这是一种社会认识。而今天仅仅讲道理已经不行了,因为今天很多人可以表明,人们判断一个事物很多程度上不是理性判断,而是情感判断,如果不能通过这种情感方式,在人和人之间有更大的互动,那么这种传播就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社区和一些公共团体开微博正是明白了这种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并正确恰当地把其用在了实际生活中。
前不久兰州市部分流浪猫狗被宰杀事件,就引起了兰州动物保护组织通过发微博信息号召大家参加救援,使得全市的好心人对救猫狗行动捐款、组织领养、送医院救治等等。因为有了这些用微博当做联系方式的博友,这样的行动才能很快组织起来。从中也真切地看到了微博的功能不仅仅是发布信息,因为这种信息有互动性和快捷的联系性因此会迅速带来一连串的公共行动。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人们对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围观改变中国”,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众关注度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个很好的愿景,但以笔者个人对微博的体验来看,所谓围观性参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社会很值得怀疑。大多数人只不过通过微博宣泄愤怒或者同情等情绪,然后转身回去继续生活,这世界是否就会因此而改变?在缺乏有力民意代言人的情况下,过分的口水宣泄使参与变得简单,道德情感得到代偿后,反而很可能会消解以实际行动对社会的推动。而兰州市的一些社区能够利用微博了解民意和居民沟通交流,并在实际生活中为居民做事实,而绝非仅仅是围观看笑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不管怎样,微博至少开辟了一个大家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渠道,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群体;也塑造了一个相对令人欣慰的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充满了联系。也正是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新的沟通方式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但正因为联系的频繁,知道的更多但同时也就暴露了这个社会还存在很多值得正视的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22日,市人大培训中心内济济一堂,暖意融融。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从大气污染治理到“三区”建设,从加大执法监...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