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3月27日,记者从兰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获悉,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协会于3月26日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上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轨道。之后,兰州市还将从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启动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为金城“非遗”传承撑起保护伞。
全市非遗保护进入自主发展轨道
近年来,兰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为重点、传承人保护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在全市非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拥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6个省级非遗项目、55个市级非遗项目、173个县区级非遗项目。
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探索和制定非遗保护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协会于26日在兰州市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不仅将进一步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会展、文化贸易的结合度,更意味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上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轨道,使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社会的确认、尊重和弘扬。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协会会长陈胜贤说:“今后将通过协会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使兰州市非遗的国家级项目达到6个,国家级传承人达到4人;省级项目达到30个,省级传承人达到40个。协会还将鼓励会员和会员单位开发生产非物质文化产品及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饮食、戏剧、影视、动漫、游戏产品等,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播途径。”
建立警告、退出机制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管理工作,形成科学有序、合理运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根据国家有关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兰州市正式出台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和管理办法》(暂行),该办法于本月27日起正式执行。
《办法》中不仅详细明确了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传习所的申报条件、保护职责和义务,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对市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的动态管理机制,旨在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同时,培养和壮大非遗人才队伍,推进兰州市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
此外,《办法》中还首次在对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传习所的管理中建立了警告、退出机制,对有4种情况的传习所将分别提出警告、收回传习所标牌或取消传习所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保护规划未有效实施或保护措施不当,导致项目存续状况恶化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因整改不力,代表性项目保护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的;代表性传承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传承义务、死亡或触犯刑律的;因客观原因改变不再呈“活态文化”特性而自然消亡的。
携手力推非遗保护体系建设
市文广局局长韩德才表示,成立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协会之后,兰州市文化部门还将系统的实施一系列保护、扶持、管理措施,以多管齐下的办法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整理,力求带动、协调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兰州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力争尽快建成系统、全面的保护体系。
记者了解到,由相关专家学者成立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调研组已圆满完成了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并先后编纂出版了《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4部项目专集,共成稿33万余字,收入照片430帧。诸如此类的非遗系列丛书目前已成为了兰州市非遗普查、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介绍和宣传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学术繁荣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韩德才告诉记者:“在有关部门和广大非遗工作者们的精心‘呵护\’下,以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农民艺术节等常设节会为平台,兰州市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有声有色,并成为了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兰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跷等重点项目先后在奥运会开幕式、国际非遗节精彩亮相,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新闻推荐
高考“一诊”成绩分析结果公布 一本线:理科495分文科535分以上二本线:理科430分文科460分以上
【本报讯】有着高考“风向标”之称的兰州市高考诊断考试分析结果于3月27日出炉。记者当日从市教科所了解到,此次分析报告不仅对今年兰州市高考考生的诊断考试情况进行了...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