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科普周。然而,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缺少专业科普人员、科普活动只科不普、科普让位应试等问题正在成为困扰兰州科普教育的难题。如何让科普回归本位,真正发挥其作用,笔者以为,最好的科普,应该存在于生活之中;最有效的科普,应该是公众参与性强的互动活动。
不知道80后还有没有印象,小时候被大人们问及“长大后想做什么”的问题,大多会回答“当一个科学家”,但是你去问现在的小学生,答案是“当一个科学家”的寥寥无几。一方面,说明孩子们随着知识面的增长和逻辑思维的提高,已经意识到“科学家”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却说明科学、科普乃至科技在孩子们的意识中距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尽管孩子们知道身边的电脑、手机、IPAD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但是具体与哪一项科学知识有关,是否与自己的生活有直接联系,却无从知晓。与此同时,当孩子们走进科技馆去亲身体验,但听着科普人员如同天书般的专业讲述却如同梦游,这更说明,科普如果不能进入生活,那么再好的普及手段和再大的普及范围也是收效甚微。
事实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普,更是科技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专业领域,那么科学普及则是大众领域。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只有创新而没有普及,那么科学只能是无源之水——科学之塔的顶层再如何辉煌,如果没有地基的牢固和一层一层夯实的基础,又哪来的顶层呢?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普就是基础,它会给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基础,更会让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但科普如何实现上述功能呢?传统观点认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就是科普的全部内容,但事实上,科普不应该是简单的教育和传播的过程,而是不断实现科学技术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我们的科普误区在于,长时间只把科普视为一种教育,没有看到它的应用与实践意义,这才导致缺少专业科普人员、科普活动只科不普、科普让位应试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科普和与实践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教育方式,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走出校门后的科学传播,如果只是一味向受众喋喋不休地灌输,效果会很有限。
实践证明,最好的科普就在生活中,最有效的科普更应该强调以公众为本的互动性。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一学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日本,科普与生活就结合地非常自然,乃至随处可见。日本经常发生地震,因此由大地震引发的种种话题和讨论会成为他们进行科普的有利时机,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有多大、食物“防辐射”是否可行……一些很实用的科普知识,就在日常的生活中被逐渐普及。在科普的效果上,他们更强调“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概念,即公众不仅仅要接触科技知识,更关键的是能够以一定的科学素养参与社会中的各项决策,特别是在与自身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决策方面,每个公民都有必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自我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27日晚,大型回族歌舞剧《曼苏尔》文化交流演出在金城大剧院举行。作为吴忠、兰州两市文化交流活动重头戏之一,本次演出秉承了文化惠民的公益宗旨,首场邀请了来自兰州市民间群众文艺社团的...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