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报社的一位好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兰州日报》创刊二十周年了,你是否应该写点什么。正是这个电话,勾起了我对《兰州日报》的回忆,也产生了良多感慨。
是啊,二十年了,时光如水,光阴荏苒。二十年前的七月一日,乘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伴着党的十四大吹响的号角,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一份充满地方特色的崭新城市党报——《兰州日报》诞生了。由此,在每天清晨,报纸的墨香和着牛肉面的清香飘散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浸入到每个人的肺腑,陪伴着兰州人新一天的开始。
1991年,兰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拉开了兰州对外开放的帷幕。1992年,市委、市政府首次组团,跨过长江,大规模赴深港招商,首办中国艺术节和丝绸之路节,飞舞的金丝带吸引着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大批客商来兰观光旅游、考察投资。为了更有权威性地宣传兰州,更具公信力地报道兰州,需要有一份传递正能量的主流报纸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公之于众。《兰州日报》正是肩负着这样的重任呱呱坠地、探索前进、发展壮大的。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过去的新闻,则是现在的历史。二十年来,《兰州日报》紧紧围绕“两心”,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坚持“三贴进”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按照“主流声音、权威报道、服务经济、关注民生”的办报宗旨,履行社会责任,呼唤正义正气,勇于担当作为,与三百万金城儿女日夜相伴,记录着西北腹地这座山水之城、黄河之都的变化与发展。港澳回归,奥运世博,神舟飞天,蛟龙深潜,万民振奋共迎华夏盛典;“9·11”事件,中东战火,放眼全球聚焦世界风云;实施西部大开发,南北两山绿化,中央领导亲临兰州,殷殷嘱托;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市上领导运筹帷幄,亲力亲为;弘扬正气,鞭挞腐恶,唱响文明进步主旋律;扶危济困,抗震救灾,时代人物竞显英雄本色;空中架桥梁,地下建轨道,重彩抒写金城华章;治污治堵,新区建设,大笔绘就兰州未来……报人们辛勤耕耘,热心者争相撰稿,万语纸笔说新日,千卷妙文著盛世。
这几年,《兰州日报》副刊上先后刊发过我的30多篇与兰州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有关的稿件。前不久,王立仁先生在报纸上竟将我列为执著于兰州地方文化的传播者之流,看后深感羞愧难当。但无论怎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肯定还会继续关注《兰州日报》,阅读《兰州日报》,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还会写成“豆腐块”寄给《兰州日报》。
谭嗣同的祖父曾任甘肃道台,他本人对兰州有过“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的描述,对报纸也有一段精辟诠释。他讲:“报纸可调古今,可审中外,可瞻风俗,可新学术,可强智慧。”前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在雨后放晴、碧空万里的兰州举行,中央电视台直播后,为兰州引来了大批观光客。其中一位资深报人来兰后就讲到,兰州地形虽然狭窄,但自古以来却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兰州有龙,而传媒则是水。借此吉言,适逢《兰州日报》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愿《兰州日报》这股清水一如既往,立足兰州,与皋兰山一道交相辉映,汇入黄河,与黄河水一同勇往直前!
新闻推荐
“看时光飞逝,我回首从前,曾经是莽撞少年,曾经度日如年,我是如此平凡,却有如此幸运,我要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这也许能够代表我在《兰州日报》工作十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情愫。1993年7月1日...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