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明小传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类铜奖”获得者。作品《金身如来说法图》荣获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铜奖。与友人合创的《观音百像图》,有五十多幅被选入兰州五泉山公园观音殿。
人到中年的李海明出生于一个革命之家,独特的家庭氛围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了他做事执著认真的个性。幼时好学,酷爱绘画,曾广泛涉猎苏绣、漆画、纹身、雕刻葫芦等艺术领域,打下了深厚的艺术素养与功底。十余年精研掐丝珐琅画,已入人画合一之境。不善言谈的他,用沉默的掐丝珐琅画震撼了观者之心,成为陇原艺苑独树一帜的又一奇葩。
海明自幼酷爱绘画,总是临摹连环画中的仕女和其他人物以及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还专门学习过木版画。那个年代,没有老师教,只能靠自己琢磨。14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就引导他开始学习素描,使其绘画技艺有了突飞猛进。李晓正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启蒙培养,让海明懂得了许多技法,素描、写生、速写、白描齐头精进,为以后的职业绘画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恩师之德,至今让海明感念不已!
艺者苦旅惟不懈有得
1990年,他去苏州学习苏绣,很快就学习了双面绣,老师的器重,直到今天还让他记忆犹新。由于眼疾,他洒泪告别了前辈,告别了酷爱并为之奋斗了三年的苏绣。三年里,他的作品代表工艺厂参赛并获银奖。别了心爱的苏绣,回归陇原,他又一头扎进孜孜以求的绘画梦想,继续潜心学艺、细细琢磨画中之境。
出于对苏绣深深爱恋,1995年,他又踏上南下的火车,远赴重庆学习漆画工艺。三年中,他的作品得到许多大师的赞许和指点。刻苦努力初始有成,正当老师要他挑大梁时,他的眼疾又复发了,他痛苦、沮丧到了极点,眼睛泪流不止,这痛苦的泪水,有眼睛的疼痛,更多则是对漆画艺术的留恋与不舍。
2002年,他又潜心纹身技术,作品在全国纹身大赛中获得优秀奖。纹身本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但世俗的搅扰,使他对其渐渐失去热情和兴趣,最终选择了放弃!
在这期间,他还迷上了雕刻葫芦。刻针在葫芦上无尽的变化,激起了他浓厚的兴致。那细腻精致的线条美妙绝伦,着实让他着迷。至今,闲暇时,他还是喜欢拿起刻针,飞针挥洒,龙跃蛇行,与他心爱的葫芦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2004年的一个奇遇,在他心里豁然洞开了另一扇艺术殿堂的大门。这一定格,为他艺术追求上的非凡成就奠定了根基。
那一年,游学中的他在北京见到现代景泰蓝工艺珐琅画,顿时被它高贵典雅的色彩所深深吸引,画中金丝“游走”的效果,更让他如痴如醉。艺术同源,本就相通。这效果让他联想到了景泰蓝、金镶玉,想到了铜版雕刻。它的艺术价值是那样的深邃,值得终生去探究、去琢磨,根根金丝紧紧地牵住了他的心。他决心一定要学会它、学好它,让它在自己手中再绽异彩。
虽然当时只学到一点简单的技法,但他深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喜欢钻研的他,这一坚持就是十年。为了梦中的掐丝珐琅画,他倾尽所有,放弃了工作机会,耽搁了个人问题。每当一幅作品问世,他都会欣喜若狂,陶醉其中。久久凝视作品,感觉它就是自己的爱人、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所有。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80岁的老母亲总会走进他的画室,看着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心疼地说:“儿子,睡吧,别把身体熬坏了!妈看着你这样,心疼啊!”
第二天起床后,老母亲已把热热的饭菜准备好了。看着母亲弓着背坐在面前注视着,他的心头总是酸酸的。暗下决心:放心吧,妈妈,儿子一定会努力出成绩的!女儿也总是问他:“爸爸,你怎么总是画呀画呀的不理我,难道不喜欢我吗?”
望着女儿清澈的眼眸,他的眼眶总会布满泪水:“宝贝,爸爸欠你和奶奶的太多了!”女儿总是很懂事地摸摸他的脸说:“知道爸爸很喜欢画画,放心吧,女儿永远支持你”。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家人无私的理解,给了他无尽的创作动能!
金丝釉彩花襚蟠蜿蜒
珐琅画与其他画种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创意到成品需要十多道工序。最重要的有三道:白描、掐丝、着色。无论哪道工序都是纯手工艺制作,潜藏着实践、智慧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所以行家都说,掐丝珐琅画的艺术价值和无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白描是掐丝珐琅画的灵魂。因此,他在白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对每一条线掐上丝的效果都进行了认真的琢磨,对睫毛、发丝、面容、云彩、花卉、飞禽的羽毛、走兽的皮毛、山水等都付与它灵动的生命,让画更有立体效果。
白描时,线条要准确细腻,以便给掐丝做充分的准备。掐丝工序在掐丝珐琅画中是很重要的,经过十多年的制作及研究,他判定一幅掐丝珐琅画的价值,就在于它掐丝的多少及它的细腻度和复杂度。所以,在掐丝中他又注入了堆丝、垒丝等高难度的镶嵌技艺,使每幅画的掐丝都能展示其独自魅力及手工艺难度的精妙。从而,海明的掐丝珐琅画有了常人无法达到的绝美境界。首先,丝要流畅,宽广处如行云流水,密集处如蜂窝鸟巢,让人叹为观止。也就是说,把金丝的美贯穿于作品的精髓之中,让观赏者首先看到金丝的美,其次才是色彩的美。二者自然而然地合为一体,呈现出珐琅画的大气、精湛、细腻、厚重、庄严。
如果说金丝是珐琅画的骨骼,那么,着色就是掐丝珐琅画的血肉。珐琅画的釉料经过两千度的高温烧制而成,注入生命气息的釉料,就像我们人类的穿着,不同的色彩,自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及内涵。经过十几年的反复制作及实验,无论是山水、花鸟及云雾的过度处理上,那种朦胧的质感都将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有幸观之者感到震撼。通过十几年的潜心创作,海明使珐琅画有了油画逼真的色彩,更有水墨、写意巧夺天工的功底运用。这种技法如同国画一样,不刻苦钻研是无法达到的。
众所周知,釉彩的质感是其他画种望尘莫及的,但要想让它保存时间长久,难度很大,这也是他深入研究的课题。十几年来,海明经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又与其他工艺大师们不断交流,让釉彩工艺实现了绿色环保、纯天然手工制作。攻克这一难关,虽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终于做到了永不褪色、永不脱落,这也是他在同行中独一无二的技术。
2007年,海明受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的邀请,参加了展会,并受到大师们的好评。同时,几位大师宝贵的建议,也给海明提供了更上层楼的新感悟。中央美院的两位评委所提的看法和建议,让他受益匪浅。其作品《金身如来说法图》荣获本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铜奖。
在这一年,他加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并在第二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评选中,荣获“民间工艺美术类铜奖”。
痴心画艺清苦传佳作
海明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他总是提醒自己:努力远远不够,还要再创新、再提高。2009年,他制作的《准提观音法相》被东南亚客人请走。2010年,他和朋友共同创作的《观音百像图》,有五十多幅被选中,进入兰州五泉山公园观音殿,供善男信女膜拜。他自己每次去看,也都感到心潮澎湃!
为使掐丝珐琅画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海明常去外地采风,参观不同风格、种类的工艺品博览会,开阔思路,汲取创作灵感。并大量参阅油画、国画及雕刻、刺绣的技法和色彩,借鉴特色,取长补短,更增添了掐丝珐琅画的独特气质和魅力。
掐丝珐琅画能制作的题材众多,他常将大师们的作品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提炼升华,再加入珐琅画元素,使其达到制作掐丝珐琅画的要求。最初,他只做一些工艺画、敦煌飞天等,现在已涉猎到山水、猛兽、花草、唐卡题材等高难度作品。曾有朋友带孩子来画室,不料男孩惊恐地大哭,问后才知,原是画上的大老虎吓了小孩。画作之逼真传神,几至于斯!
出于对掐丝珐琅画的挚爱,也更想让自己上一个台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只作精品,不作商品!目前,海明正在酝酿几幅大的精品:“灵鹫盛会”白描部分已完成,这幅作品是佛教“拈花一笑”的故事,制作完成后,高1.9米、长4.4米。“蓬莱仙境”高1.8米、长9米;“江山万里图”高1米、长2.6米;“释迦牟尼涅槃图”高1.9米、长9.9米;“乾隆八骏”八幅,每幅高两米、宽一米,都在陆续制作中!他最想制作的一幅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经典大作“经变图”,制作成后将高达两米、长六米,堪称巨制,期以弘扬甘肃文化、为兰州添彩。
元朝《吴渊颖诗集》卷二中,有一首咏《大食瓶》的诗:“西南有大食,国自波斯传。兹人最解宝,厥土善陶埏。素瓶一二尺,金璧灿相鲜。晶莹龙宫献,错落鬼斧镌。粟纹起点缀,花槃蟠蜿蜒……”这首咏大食瓶的诗,描写的就是掐丝珐琅瓶,还形象地高度评价了这只从波斯来的瓶之艺术价值。
掐丝珐琅画作为一门民间传统手工艺,现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民间手工艺品。它的制作工艺及其繁琐、复杂,费时耗力,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去从事这门技艺。海明的“珐琅佛艺”——了得工作室,已有十名制作人员,年轻人仅有四名。他梦想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也愿意倾尽一生,将这门手工艺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9日上午,天空中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西固区地税局的干部们又一次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来到柳泉乡岸门村,深入田间地头,一边帮村民采摘蔬菜,一边征求致富意见。“联村联户确实好,给我们办了...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