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兰州新闻 > 正文

掠影 秦韵金城觅知音 ——黄河剧院秦腔演出季台前幕后

来源:甘肃日报 2016-06-22 07:20   https://www.yybnet.net/

掠影

秦韵金城觅知音

——黄河剧院秦腔演出季台前幕后

李梅《鬼怨》剧照

□本报记者洪文泉

6月18日晚,座无虚席的黄河剧院里,随着秦腔《五女拜寿》在喝彩和掌声中谢幕,黄河剧院大型秦腔演出季也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过去的一周里,每到傍晚时分,黄河剧院门口就聚满了专程赶来的戏迷,能容纳近千人的剧院里坐得满满实实。当今秦腔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亲自率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的120名青年艺术家,先后为广大戏迷带来的《狸猫换太子》《福寿镜》《九江口》《春草闯堂》《五女拜寿》五台经典大戏和一台折子戏专场,着实让兰州的演出市场热闹起来,甚至平时只有在流行歌曲演唱会上才能见的“黄牛”们,也趁机在黄河剧院门口大赚了一笔。

演出是剧院的生计

“您几个人?确实是没票了,不行您过来我给您加座吧!”黄河剧院经理唐小平的手机在节目开演前的半小时里响个不停,不同的电话里却是相同内容:想看戏,没买到票。唐小平一边客气地解释,一边吩咐工作人员去安排客人。

“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连续几周的忙碌,让唐小平的嘴唇上火起泡,可面对座无虚席的剧院,他还是忍着疼笑了起来。

“演出就是剧院的生计啊!没有演出,剧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打造品牌剧院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演出。”唐小平告诉记者,为了开拓市场,黄河剧院近年来每年组织举办秦腔演出季、少儿剧演出季,精选全省乃至全国的舞台剧目,让观众们一饱眼福。此次携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举办大型秦腔演出,在他看来“说小了是给剧院谋生计,说大了就是促进陕甘两地传统文化交流、繁荣群众文艺的一次有益尝试。”

但要办演出并不是想想就可以,“这次秦腔演出季开支80多万元,作为一个剧院根本无力承担。有困难就得想办法啊,我费劲脑汁多方筹资,最终还是顺利承办了下来。”唐小平是圈子里有名的“能人”,抓剧院、跑市场、谈客户、找演出,原本无力承担的演出季最终还是找到了甘肃银行、浦发银行、兰州市汉中商会、兰州市镇原商会、兰州晨报、甘肃祁连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主办方,各平台的宣传也铺天盖地地展开。

舞台是演员的根

演出季筹备伊始,请谁来演、演什么就是关键。本着把优秀舞台艺术奉献给观众的想法,主办方联系到了被誉为“秦腔艺术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延安时期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如今已是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艺术种类齐全,演出人才济济,拥有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13位,其中“二度梅”得主就有2位。最终应邀来兰的小梅花秦腔团正是该院最年轻的秦腔艺术家团队。

小梅花秦腔团导演杨君介绍,团中演员平均年龄25岁,这次带来的剧目可都是他们的保留剧目。这120位年轻人基本都是80后、90后,别看他们岁数不大,可都是经历了十多年锻炼的“老戏骨”了。

作为当年的组建者,团长吴安平谈到这支年轻的演艺团队时充满了自豪。秦腔作为一门传统地方艺术,人才的培养远比想象的难,从十几岁当学员开始,要经历5到7年的坐科,再到舞台上实践5年左右,真正掌握了秦腔的四功五法,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秦腔演员。15年里,训练时严肃到几近苛刻,生活上却体贴到无微不至,如今两鬓花白的吴安平早已和这些孩子融为一体。

“要打造好的剧团,就要创排精品剧目、培养优秀演员,这一切都离不开舞台。”吴安平多年的带团经验让他对演艺市场有着独到的见解,都说现在的传统艺术市场不好,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保护和支持,更需要艺术家们静下心来创作精品,只有精品剧目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好戏捧出好角儿,天天有演出,场场有观众,剧团和演员的收入稳定了,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才能得到解决。

“演员一开腔,就知道有没有戏,这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了秦腔艺术的未来。”一位兰州秦腔票友在看完《五女拜寿》后如此评价道。不出所料,一周的演出里,小梅花秦腔团的年轻艺术家们俊美的扮相让观众赏心悦目,甜美的唱腔和扎实的表演功底,更是赚足了观众的掌声。

交流是地方艺术的出路

“要说这次最值得听的一场演出,肯定是折子戏专场那晚李梅的《鬼怨》。”一位听了全部演出的老戏迷对秦腔艺术家李梅的演出赞不绝口,身边的票友们也纷纷表示“大家毕竟是大家,不愧是西北秦腔一枝梅”“我们喜欢李梅就像你们年轻人喜欢韩剧明星一样”……

大家口中称赞的这位“大家”,正是中国戏剧“二度梅”、二度国家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二度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她在14日晚折子戏专场上表演的拿手唱段《鬼怨》,听得戏迷如痴如醉。如今作为陕西秦腔代表人物的她,早在1999年就作为青年演员来到兰州,在黄河剧院给兰州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秦腔艺术的传承者,李梅在自己36年的演艺生涯里可谓硕果累累。但她深知个人的名头再响也远远不能支持整个秦腔艺术的发展,所以培养和推出新人成了她最关心的事情:“目前是我作为演员的最佳阶段,我要用自己最好的状态和经验言传身教,唱给他们听、演给他们看,再用自己的影响力,把新一代的秦腔艺术家推广出来,通过演出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自豪感。”经过多年市场打拼和舞台积累的李梅,尝尽了传统地方艺术发展的酸甜苦辣,经过深思熟虑,她把上任后的第一步选在了甘肃。

“好戏唱给要懂的人听,所以18年后我还是选择来甘肃。”李梅对此次来兰演出如此解释,“作为秦腔的发源地之一,甘肃秦腔艺术近几年的发展状态值得称道——专业院团潜心创作,演出质量不断提升。最主要的是甘肃的戏迷会看戏,剧院里虽然观众爆满,可秩序非常好,掌声和喝彩恰到好处,演出气氛堪称完美。”

从学员到演员,再到管理者,她对秦腔这门传统地方艺术的发展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中国汉族最古老戏剧之一的秦腔,以其激越、悲壮、高亢的唱腔和大气、豪迈、洒脱的舞台表演风靡西北各地数百年。眼下,传统艺术之所以被边缘化,很多时候是因为创新不够、交流太少,要敢于走出去,通过表演让更多戏迷和同行检阅自己,提出宝贵的意见,寻找自己的不足,才是走出去的意义。

“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演出了。”这次带团来兰演出大获成功,让久经戏场的李梅深感欣慰。这次地方艺术交流的成功尝试让她信心大增,还没来得及离开兰州,就已经表示要和黄河剧院进行洽谈长期合作,尝试将这种艺术交流常态化。

正如李梅所说,此次黄河剧院携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打造的秦腔演出季,不仅为甘肃戏迷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更是用火爆的票房,印证出地方艺术市场发展的规律:走出地方,走上更远的舞台,走进更多观众心里,才会被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欣赏,剧团和剧院才会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更好空间。

新闻推荐

遗失遗失郑剑波甘职中级资转字号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

遗失遗失郑剑波甘职中级资转字No.0003089号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证,声明作废。遗失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稼鹏2000410040号毕业证,特此声明。遗失兰州大学匡静1073032011061235号毕业证,声明作废。...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掠影 秦韵金城觅知音 ——黄河剧院秦腔演出季台前幕后)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