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解“尾菜”问题带给榆中的八年之困,9月14日,榆中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如何做大做强高原夏菜产业,特别是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产生“尾菜”后的治理工作,并初步确定了包括延伸产业链、变废为宝等“十二条”“尾菜”治理措施。15日,榆中县三角城乡政府乘热打铁,联合榆中县农业局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尾菜处理”现场培训会,给来自三角城乡9个村的菜农上了一堂生动的“尾菜”变废为宝课,在蔬菜的生产源头打响了尾菜攻坚战。
田间地头三步法 走出“尾菜”怪圈
15日上午,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的蔬菜示范基地附近挤满了来自三角城乡9村的菜农,他们如参加一场盛会一般,等待着现场会的召开,这场现场会不为别的,主题就是怎样将尾菜变废为宝,实行蔬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再利用。榆中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海兴是整场培训会的现场指导老师,在实地教学中,他给三角城乡的菜农们带来了一份礼物,那便是田间地头尾菜处理三步法。
“尾菜一直是困扰老百姓的一大难题,“尾菜就是垃圾”这个思想一直伴随在菜农左右,这就造成菜农将蔬菜废弃物丢弃,环环相扣造成尾菜围城的局面,现在教给百姓将尾菜变废为宝的三个方法,无疑会打破现在这个尾菜怪圈,让老百姓谈起尾菜不再有垃圾这个想法”农业局高级农业师杨海兴告诉记者。
杨海兴站在地头上如数家珍一般将三种尾菜处理办法一一讲解给菜农。沤肥法是一种厌氧发酵处理法,采用就地开挖沤肥池。春岔蔬菜收获后,出去具有商品性、食用性以外的剩余部分,作为废弃物集中收集,菜叶和土按比例分层填入池内,通过高温堆闷腐熟,熟化后成为很好的有机肥。第二种方法是堆肥法,同样是等春茬蔬菜收获后,夏季就近安排一块约三四个平方米的空地铲平,用同等大小面积的塑料膜铺实地面,将蔬菜废弃物和土按比例分层建堆并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喷洒生物菌肥稀释液等活动,进行密闭发酵,过段时间再经过一次机械或人工翻堆,晒干耙细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有机肥。最后,直接还田法是秋岔蔬菜收获后,将废弃物均匀散于地面,上面洒施一层秸秆发酵菌肥等生物稀释液,再用微型旋耕机结合深耕翻地埋入,最后压实耙平整,也可相当于有机肥直接施肥于土壤。杨海兴告诉记者,经过菜叶还田两年以上的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通透性好,土壤肥沃,通过这场培训,可以落实县委中心组关于尾菜的安排部署,也可彻底的从尾菜源头变废为宝,造福老百姓。
尾菜不是垃圾是宝贝
整场培训会以田间现场演示和幻灯片展示的方法,给老百姓传授了三个解决尾菜难题的金点子,现场培训会后,高墩营村菜农王红山激动地说:“种菜有五年之久,尾菜一直是困扰着我们这些菜农的头疼事。在以前,尾菜那就是垃圾,但这场培训会后,我们才明白,尾菜原来并不是垃圾,而个个是宝贝,利用尾菜不仅仅可以保护我们田间的劳作环境,还可以在地头直接加工成有机肥,肥效高,给我们能省下不少钱,不花钱的有机肥谁家不当宝啊。”“我是去年的蔬菜示范地的实验户,去年听了农技站工作人员的指导,在地头试用了堆肥法,还别说,这用了尾菜弄成的有机肥,地里的菜个头格外的高,外形也格外的大,个个长得都不赖,尾菜还真是个宝贝。”高墩营村八社的钱耀荣兴奋地说。在地头上处理尾菜,变废为宝,既省时省力,还可以整治环境,最重要的是地里没了烂菜叶,还多了免费无害的高效有机肥,真是个一举三得的好事情。
三角城乡党委书记范正强告诉记者,榆中的尾菜40%来自地头,做好对老百姓的尾菜处理技术培训,将好的技术教给菜农,不仅仅是把尾菜消化在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更是给老百姓教会了有机肥的自我调制,种菜,收集尾菜,变废为宝,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入。今后,乡政府还将利用中午、晚上老百姓农闲时间给菜农们带来为期十余期的培训课,让菜农们迈出尾菜变废为宝第一步,破解尾菜之困,带动“尾菜是垃圾”这一错误观念的彻底转变。
新闻推荐
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自上世纪70年代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