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期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榆中县秦剧团秦音厅内,就会传出铿锵的锣鼓、悠扬的琴声,伴着扣人心弦的秦腔演唱,榆中县秦剧团戏剧演出每晚都在这里热烈举行。《铡美案》、《白玉楼》、《牧羊圈》等一部部经典秦腔大剧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让县城戏迷及周边群众大饱眼福,如痴如醉。最令人为之激动、击掌而歌的是“搭红”一幕,当演员亮出“绝招”、表演到极其精彩的那一刻,就会有一匹匹灿烂耀眼的红绫锦缎,像彩虹一般从台下飞起来,落在演员的身前周围,观众座上继而爆发出激动人心的掌声。这是一种极大的赞赏和鼓励,台上的演员表现得更加投入,演唱得如痴如醉。
民间传承的“搭红”习俗,在榆中尤为盛行。结婚仪式上,老小外家要为新郎新娘搭红。考学中榜的谢师宴上,亲戚朋友要为金榜题名的学子搭红。丧事葬礼上,逝者的儿子儿媳如果孝敬老人,娘家人也要搭红表达情意。至于春节社火上的搭红更是热闹红火,多姿多彩。但最值得品味、富有文化内涵的是秦腔戏上的搭红。上世纪80年代前后,祖国的文艺园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随着古典戏剧的恢复重演,为演员搭红的习俗在榆中城乡开始盛行。当演员演唱到精彩之处的那一刻,随着烟花溅射、激荡心灵的爆竹声响,就有戏迷观众迅疾上台,为自己喜爱的演员披红挂彩,台下即刻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把演出现场一次次推向高潮。搭红的戏迷笑得合不拢嘴,身披鲜艳红绫的演员倍受鼓舞,演唱得更加投入卖力。
所搭的“红”大多是从商店买回的大红被面,也有作为搭红的专用丝织品。价格视搭红者的经济条件所定,但表达的情谊是一样的。搭红者一部分是纯粹的秦腔好家、铁杆戏迷,心甘情愿为心目中仰慕的演员慷慨解囊,奉献由衷的爱戴之心。一部分则是演员的亲戚朋友,借此表达一份浓浓的亲情、友情。打从记事的时候起,我的小舅舅就是一位爱唱秦腔的“戏把式”,不管那时的样板戏还是古典剧,他都表演得声情并茂,当然获得过众多戏迷的搭红追捧,但也有受到冷落的时候,让村民观众取笑一番。他常常是戏中的主角儿,有时刚表演到精彩处,只听得爆竹轰响,但那红艳艳的锦缎却披挂在别的演员身上,弄得场面尴尬,让观众哭笑不得,但这却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欢乐气氛。原来上台搭红的那位是另一演员刚认下的女婿。他是个不懂戏的“外行”,只认得自家的老丈人。舅舅的儿子儿媳也是秦腔迷,一家人常常同台演出。事后村人当面取笑舅舅,没人搭红也不要紧,你乘早自己买上一匹,再让儿媳给你搭上。舅舅听了哈哈大笑,如果儿媳给我不搭,那咱不是要吃大亏了?
提起爱唱戏的彩虹儿,我老家的四乡八村无人不知。别看她身材娇小,但自幼能歌善舞,天生是块唱戏的料。她主演的《游花园》、《三娘教子》等经典剧目脍炙人口,并多次在榆中县秦腔戏剧比赛中荣获大奖。咱们县电视台对她进行专题采访时,我听过她讲的一件事。一次去外村演出《游花园》,好多观众被她演唱的俏丫环所倾倒,纷纷上台为她披红挂彩。她全身心投入到剧情中,眼睛一点都不敢走神旁视。下场时身上挂满了红绫,竟全然不知是何人披挂。
为了不影响演唱效果,如今的榆中县剧团对传统的“披红”仪式进行改革创新,使演出现场更加文明和谐。在开戏之前,剧团早早就准备好了搭红的鲜艳绸料,由一位专门的女工作人员负责。在演出过程中,戏迷想为哪位演员搭红,可随时进行登记造册,由工作人员向台上抛掷。就像抛绣球一样,有时要抛出七八匹十几匹,落在中彩演员的身前脚下,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击掌祝贺。咱们县剧团的孙兆举、梁利广、何红霞等著名演员多少次披红挂彩,获得观众的奖赏爱戴,谁也记不清了。但我情有独钟的是小生演员蔡天花女士。我不仅欣赏她高超的演技,更敬慕她对艺术的忘我奉献精神。蔡天花的演唱十分卖力,她一张口,那字正腔圆、行云流水般的唱腔,像是要把五脏六腑都吼出来,把观众的每一颗心都要深深地撼动。我要用一行行的汉字制作成美丽的锦缎为她搭红,献上深深的祝福!
哦!那一缕缕、一朵朵辉映宛川河水,照耀兴隆青山的锦绣红绫哟,就像飘飘而落的云霞,永不褪色的彩虹,折射出榆中人民美满如意、和谐安康的幸福生活;昭示着榆中文化艺术事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灿烂如画的明媚春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21日,记者从榆中县发改局了解到,2012年该县将在项目建设上提速提质,实施58个重点建设项目(4项为市列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14.8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50.9亿元。...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