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法治文化墙
群众领取法治春联■本报记者 蔡威
编者按:
近年来,乐山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工作和《中共乐山市委关于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今年5月份,经过全国普法办认真审核,乐山市犍为县、金口河区被表彰为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近日,本报记者分别走进犍为、金口河,关注其在全国依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我们犍为也有自己的法治网了,上面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很实用。”“我现在有什么不懂的法律法规问题,都会先点击法治犍为网看看,那里有专业的律师团队随时在线解答问题”……2008年,犍为县在全市率先建立《法治犍为网》。该网站涵盖司法行政、公检法、法制文艺、法律法规、文书范本等内容,并有律师顾问团队在线解答市民提问。《法治犍为网》成立至今,从每天平均100多人次的点击量上升到每天平均2000多人次的点击量,俨然成为犍为人的“法治锦囊”。这只是该县扎实推进“法治犍为”建设的一个镜头。
如今,“金犍为”充分运用法治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把法治创建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创新宣传形式 破解普法难题
日前,记者在犍为县城区一个报亭看到,陆陆续续有市民前来翻阅法治报刊,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记者了解到,这是犍为县依托部分居民小区、邮亭报亭、景区景点、农家乐、公众阅报栏、新农村聚居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邮政便民服务站和部分医院病房以及社区医疗服务点等公共场所设置的报刊免费赠阅点。这样的赠阅点覆盖全县,共有188个。
赠阅点内有各种法治报刊杂志和法治宣传资料,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法治文化需要。此外,县依法治县办不定时对法治报刊投递和使用情况进行督查,以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及时阅读、有效阅读。
近年来,犍为县创新方式,让普法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全县211辆公交客车、992辆人力三轮车、80辆出租车上张贴法治标语,建立流动法治宣传阵地;在公交站亭、新区、新街、新村设立固定法治宣传阵地;依托茉莉花艺术团、启明星艺术团、老年志愿者协会建立的一支200余人的法治文化宣传队伍,在全县不定时开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学校”、“法治文艺晚会”等活动……
强化社会治理 破解民生难题
曾几何时,犍为县城中的老旧居民小区长期处于无主管单位、无门卫安保、无物防设施的“三无”状态。松散、混乱的管理,使得入室盗窃、机动车丢失等事件时有发生。面对“三无”小区诸多问题,犍为县把治理惠民放在首位,“创平安小区、护百姓安宁、促经济发展”的惠民行动就此展开。
政府出资146万元,在县城353个“三无”小区免费安装门禁系统,并指导小区建立业主委员会,落实保安门卫,组建小区义务巡逻队等,达到城区“平安小区”建设全覆盖,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坚实屏障。
据犍为县公安局统计,自2014年10月至今,县城区发案率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8%,以往“三无”小区高发的入室盗窃、机动车丢失等案件下降了95%。该县坚持法治创建惠民理念,通过依法治理,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破解了民生难题。
此外,犍为县着眼于法治惠民、利民,提升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指数,实施民生工程行动项目100多个,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记者从犍为县依法治县办获悉,该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县、“六五”普法全国中期先进县,省级法治县创建也顺利通过检查验收。与此同时,犍为县将继续扎实推进“法治犍为”建设,走出一条法治文化建设之路,让老百姓近距离地感受法治文化、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图片由犍为县依法治县办提供)
新闻推荐
袁元在茶园指导茶树管理■本报记者付小惠文/图6月25日,记者走进犍为县寿保乡旺家村,只见高低起伏的山丘间分布着一片片茶园。“这茶树是不是遭了白星病?”记者指着一棵茶树问道。“你也懂这...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