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如果我在成都等你”的微博微话题,有了600多万的阅读量。而这个微话题的主题,正是由网友“散打洛阳”的手绘图文创作所引发的。他的画,将古典的东方水墨与新潮的西方后现代波普风格进行糅合,反而表达出一种明净洗练的个人绘画风格,再加上其中渲染的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浓烈情感,受到网友的追捧。
这位在网上走红的画家“散打洛阳”本名郭劲松,四川乐山人,是一位 60 后专职画家。他因工作定居在河南洛阳,离川20多年。
本职是高校美术系教师的他,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在因思乡之情浓烈,所以创作了“如果我在成都等你”的图文作品。他还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2015年的春节马上要到了,作为在外漂泊的游子,他近期又推出了一批新的成都绘画作 品 系 列 ——“2015回成都过年”
“在成都等你”打动读者带你“纸上成都游”
在“如果我在成都等你”手绘图文系列中,郭劲松用21幅图描绘了他记忆中的成都——天府广场、九眼桥、锦里、宽窄巷子、四川大学、人民公园等成都地标性建筑,还有陈麻婆豆腐、担担面等成都名小吃,连散打明星李伯清等标志性成都明星人物都一一入了画。相当于带领全国的读者来了一次“纸上成都游。”
而“如果我在成都等你,一定会陪你去人民公园老茶馆,冬日暖阳中,林间沏一杯清茶,在藤椅上体验慢下来的时光。如果我在成都等你……”“傍晚去流光溢彩的琴台路,穿过高高的牌坊,铜马车前,闭眼默默遥想昔日‘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的琴歌,‘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更有文君当垆,司马涤器,‘凤求凰\’的千古绝唱,表现出浓浓的成都人文地理情结。郭劲松说,这个系列是他2013年12月底开始创作的,画了大概一年,2014年11月29日传到网上,一下就关注到了。
“2015回成都过年”亲情更浓火车北站表达游子归家心
“曾经,有的离开这座城市/为追寻自己的梦想/有的来到这座城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的生长于斯扎根于斯/深爱着这座城市/ 2015让我们回家过年”。这是郭劲松最新创作的“回成都过年”系列中的开篇词。这个系列是郭劲松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准备,精心创作了半年时间,直到近日创作完毕,第一时间就发给了华西都市报,并在华西都市报的各大网络传播平台上发表,点击率甚高。在这个共21张图的系列中,郭劲松更画出他20多年每年从外地回四川过年的珍贵记忆,比如热闹的成都火车北站,跳下站台那一刻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成都等你\’,是一种作为东道主欢迎朋友的角度,表现成都的精彩。‘回成都过年\’是在外游子对家的期盼。”郭劲松说,身为一个旅居外地20多年的游子,他每年必回家过年,几十年来都是如此。“而且,一到临近过年,就盼望早点放假回老家。这也是我多年思乡之情的一个集中表达。”
由于“你若愿意,我在成都等你”系列创作在网上很火,郭劲松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已经有四川的出版社找到他,要将他这些图文出版成书,被他婉拒,“这个手绘成都系列,我现在还正在创作中。除了第一期的‘在成都等你”、第二期的\‘回成都过年’,我已经开始画新的一期《美食之都——成都》。接下来,我将画成都的历史,在成都定居的外地人的生活。总之,我要把离开成都的,来到成都的,扎根成都的都表现出来,全方位用手绘的形式表现成都。”
“接地气”的学院派画家思考用国画表达现实生活
作为一名60后,郭劲松1986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学过油画和设计。1990年毕业分配至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近些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城市风情系列创作,致力于传统中国画与西方波普艺术相结合。他的画作有强烈的自我特色:色彩鲜亮、憨厚朴拙,有民间艺术的美感,同时又有现代气息。对于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和艺术风格,郭劲松有清晰的自我分析和认识,“将中国画的意境和白描手法,跟西方pop艺术相结合,会表达出一种新的带有本民族风格的符号性、概括性强的艺术形式。这是我的一个探索心得。”
作为一个学院派出身的专职画家,创作如此接地气的画作,并善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作品进行传播,郭劲松显得视觉敏锐,他说:“正如杜尚提出的:‘艺术与生活到底有多远?\’艺术不应该是精英贵族的专利,画家也可以让大家觉得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尤其是,现在是互联网传播时代,怎样将惯于表达文人闲情雅致,归隐山野之风的国画,能表达当下火热的现实社会生活,是值得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吕婆婆做的棉衣华西社区报记者吴小红实习生陈奕颖摄影报道天气越来越冷,御寒的衣物也越来越走俏。每到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想起位于马鞍西路吕发桂婆婆的手工棉衣店。因手工远近闻名,吕发桂...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