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乐山新闻 > 正文

杨嘉利认识杨力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写新闻更没想过有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6-04-01 23:34   https://www.yybnet.net/

□ 杨嘉利

认识杨力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写新闻,更没想过有一天还能去报社做记者。人到中年,我终于有机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了“本报记者”这个称谓——为了这一天,我已在新闻的道路上摸爬滚打20多年!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记者”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职业。但对于我,“记者”两字却承载了太多年轻时的激情,它是将我的人生从困境引向坦途的一个路牌;而这个路牌,便是由杨力为我插上的。

感谢杨力,感谢这位多年前就待我如兄长的儒雅男人。

特别是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终于可以用正式记者,而不是特约记者或通讯员的身份去采访报道新闻事件时,当年和杨力相识的一幕又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20多年前,我还是个文学青年。一天,我打算去成都东郊一家报社送一篇我刚写好的散文,途经人民南路广场准备转车时,发现街头报摊上多了一份新面孔——《蜀报》试刊号,彩色印刷,格外抢眼,我便买了一份,打开看后竟然发现里面有文学副刊。由于报社地址在陕西街,距离我转车的地方不远,我便临时改变主意,决定将新写的散文送去。

来到报社,收发室大妈说,报社没人,叫我把稿件交给她,我的心里顿时一阵冰冷——连编辑都没见到,送去的稿件能被刊用吗?因为我写字很吃力,千把字的散文我几乎要花上一天时间才能抄写在方格纸上,而且字迹很难辨认。编辑每天要阅读大量来稿,哪有功夫辨认你歪斜难认的字迹呢?所以,走出报社大冂,我对文章能否发表已不抱多大希望了。

大概过了一周,《蜀报》正式出刊,大特写、大纪实之类的文章,让这份全新的报纸一下子抢尽风头,我竟跑了好几个报摊才买到一份。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份创刊号上,我几天前送去的散文竟被刊登在了上面,它也由此成为我至今唯一在报纸创刊号上发表的作品!

捧读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蜀报》,我很激动。

不久后,我又写了篇散文,打算再给《蜀报》送去。刚到报社,收发室大妈就认出了我,说今天报社有人,你上去找他们吧。报社的办公室在二楼,我扶着扶梯走上去,敲开办公室的门,有个年轻女孩探出头来问我找谁,我说我来投稿,她便又回头向办公室里大声喊“杨老师有作者来交稿”。女孩的声音刚落,办公室往里的一张办公桌后就站起了一位很儒雅的中年男人,身材不算太高,微胖,看见我后便将我让到一张沙发上,随后坐在了我的对面。

我用颤抖的手取挎包里的稿件,摸索了半天也没取出来,额头上浸出了细细的汗珠。中年男人看着我说,不急,慢慢来。我竟花了一分多钟才将稿件取出来,他接过一看说:“你就是杨嘉利呀,你上次交来的散文很不错,我已经安排发了。”我说我看见报纸了,今天是来送篇新稿子。中年男人听后点点头,又鼓励我说:“往后多给我们写点东西,只要能发就给你多发。”

这是我第一次听编辑说出这样的话,赶忙回答说我一定会多写好文章。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这个叫杨力的中年男人竟是位副总编。

之后一年多,我写的散文时常在《蜀报》上刊发。杨力是领导,工作很忙,我去报社送稿时见到他的机会并不多,对此我心里常有失落感,我多想听听他在写作上的指点呀。

一天,我又去了报社,又没见到杨力。走下楼,看见收发室大妈,便问她杨老师怎么老不在办公室?大妈回答说他每天晚上值夜班,常常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下班。于是,为见到杨力,为能够当面和他交流,我再去报社时便会选择在下午。自此,我见到杨力的次数果然多了。在他的指导下,我在《蜀报》上刊发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

我知道,我写的东西之所以能常在《蜀报》刊发,并不是因为写得有多好,而很大程度上,杨力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鼓励我,希望我能在残疾的人生中活得自立、活出坚强!多年后,回首往事,这样的感悟,更让我对亦师亦兄的杨力有了感激。

但是有一天,我又见到杨力时,他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很多报纸都停办文学副刊了,你若再写散文诗歌,往后恐怕很难有出路。

我一下子很茫然,我想也许不久后,《蜀报》也不会再有副刊了。如果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我还能靠写作挣钱养活自己吗?看出了我的失落,杨力接着又说,你可以写新闻呀,你的文笔不错,写新闻说不定比很多记者还写得好。我大吃一惊,可杨力一脸认真,绝非像是开玩笑。我于是忐忑问道,我真能写新闻吗?杨力回答:“当然能,只要肯下功夫,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的新闻!”

由于杨力的鼓励,我写新闻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很快就作为特约记者,到乐山采访四川省首届金点子拍卖会,写回来的稿件刊发于《蜀报》经济版头条。另一篇《总得给下一代留下点什么》的报道,在另一家报纸刊发后还获得了当年的四川省新闻奖。

然而,因为身体原因,20多年里,我虽然成了众多媒体的撰稿人,但自己的名字前面却一直无法冠上“本报记者”这个称谓。可苍天不负苦心人,20多年坚持,让我终于有机会在今年初成为四川经济日报社的一名记者。

此时,想起杨力,我便想起多年前,正是他为我指引了一条奋斗之路!这条路虽然走得艰辛,走得坎坷,却让我在残疾的人生中有了理想的坐标。正因为有了理想的坐标,不管遭遇了多少困难和挫折,我始终没有放弃和动摇。并且相信,有理想的人生,终究会是灿烂的人生。即使这样的灿烂宛如浩瀚夜空稍纵即逝的流星,也会将生命燃烧成一抹亮丽的美景。

新闻推荐

乐山:“百企帮百村”助推***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记者林立)近日,乐山市工商联、市农业局、市扶贫移民局联合下发了《乐山市“百企帮百村”***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该市“百企帮百村”***行动,助推全市贫困村到2019...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杨嘉利认识杨力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写新闻更没想过有)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