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勇在精心雕刻苴却砚作品。□本报记者 周琴 文/图
程学勇是攀枝花市乐石艺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他用24年的经历证明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他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付出、诚实劳动,一点一滴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天才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5月3日8点,炳草岗大桥北部站的苴却砚雕刻车间内,程学勇已换上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以刀代笔,专注地忙着手中的活。由于天气炎热,头上的汗珠牵线式地往下掉。“我们做的不仅是砚台,还是文化。”程学勇停下手中的活告诉记者。程学勇的作品,是一块特别有韵味的石头,他因材施雕,几乎很少使用繁琐的雕刻,“一块砚石的美都要靠你和他一起想象。”
1992年6月,18岁的程学勇从乐山来到攀枝花市苴却砚厂当学徒学习砚雕。厂房破旧、设备落后,工厂内噪音刺耳、粉尘扑面,程学勇刚到工厂时,看到这样的环境,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从粗糙的原石到精细的作品,当看到雕刻师傅们雕刻好的雕塑作品时,他坚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出来。对于一个没有美术基础的人来说,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
连续三个月的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除了吃饭的时间,程学勇都坐在操作间里勤学苦练。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程学勇的作品就成为了该厂的藏品。
攀枝花的盛夏就像火炉一样“烤验”着程学勇的决心,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他得了风湿。但他不改初衷坚持学习,不管是老艺人还是普通学徒,他都虚心求教希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白天,他苦练雕技,深夜秉灯长读,学习绘画,锻炼基础功夫。汗水没有白流,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作品被众多的名家肯定并收藏。“手艺,学三个月扎根在眼里,学三年扎根在心里。”雕刻需要脑力和体力的双倍付出,因为学艺很苦,当初与程学勇一起进厂学习雕刻的十多个人中,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程学勇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有天赋,在他眼里:“天才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职工
1993年,程学勇放弃单位给予的“农转非”指标、工作转正、住房分配等优越条件,自愿来到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一扇歪斜的大铁门、几间破烂的小屋、几名残疾人坐在小屋里,看着眼前的场景,程学勇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残疾人福利事业作出贡献。
从厂房电路安装到机械改造,从矿山砚材选料到雕刻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当时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厂里的许多老职工甚至一些领导不理解不支持技改项目。“石头居然能卖成钱?”大家觉得这是个笑谈。面对质疑,程学勇没有放弃,他拿出自己所有积蓄用于工厂的技改。
这一年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进出口交易会上,程学勇雕刻的一方砚台被外商看中,从而为该厂获得了建厂以来的第一笔出口合同。就在交货时间快到时,厂里内部管理却出了问题,一旦逾期,将给厂里造成巨大损失。关键时刻,程学勇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没日没夜地工作。职工们被他的真诚打动,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鼓作气,连续加班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按合同如期完成。
做艰辛的“最美创业人”
2001年,程学勇自创“乐石研轩”,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建厂、带徒弟、推广苴却砚,厂里的大小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尽管如此,程学勇也从未放弃过雕刻艺术,每天和工人一块工作。有了自己的品牌,他更想把外界先进的理念和成果带回攀枝花,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此,程学勇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宣传攀枝花。
近几年,经济下滑对各行各业冲击很大,但程学勇从未想过放弃。“不管多么艰难我都会继续坚持,就算很多人不曾了解什么是本土文化,什么是攀枝花精神,我也甘愿做一个孤独的行者,将美丽的攀枝花介绍给世界。”
2014年,程学勇获得“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他认为:“大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行业技艺和高尚的品德,更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心。”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朱怡雨记者马越今年龙舟节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市民也翘首以待。5月23日,笔者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市民对今年龙舟节“民俗”唱主角,传统文化回归的做法很是赞赏。没有助阵明星我...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