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乐山市犍为县交通建设史上投资最多、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这5年,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这5年,实现由干线交通向网络交通发展的突破;这5年,实现运输方式由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的跨越;这5年,实现管理方式由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跨越。
交通建设的腾飞,改变了犍为的区位条件,提升了犍为的民生福祉……随着乐山市“千亿交通工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一航一铁两高速”(岷江航电、成贵铁路、乐宜高速、仁沐高速)等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工程的实施,犍为正大踏步迈向“乐宜凉自水陆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圈南翼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入攀西、达成渝、至上海。
超常建设打造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
犍为地处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乐宜凉自交汇处。“十一五”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犍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出门基本靠走,运输基本靠手”是当地老百姓的无奈表现。
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刻不容缓,犍为县毅然选择“自我加压”,不断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和补助到位资金1.3亿元,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自筹资金1.04亿元;引导企业业主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2543万元;首次利用国有优质资产搭建交通融资平台,融资贷款额高达1.65亿元。超常建设,带来交通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犍为县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64亿元,是“十五”投资总和的27倍;完成通乡通村公路新改建829.4公里,是“十五”建设里程的4倍,实现“100%的乡镇通水泥路(油路),100%村通公路”……
2010年9月,213国道犍为段路面升级改造竣工通车;2010年12月26日,乐宜高速建成通车,犍为高速公路实现从无到有,当日,成贵铁路正式开工,贯穿犍为境内;2012年2月22日,岷江航电四个梯级枢纽项目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建设 “路条”,岷江航电建设主战场落户犍为——涉及犍为的有3个梯级枢纽,其中犍为枢纽将于今年4月底率先启动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5年,犍为将按照“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改建断头路、联网路,形成县域公路网络以及县城到乡镇半小时公路时空圈;形成犍为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22小时的公路时空圈、9小时的铁路时空圈、2小时的航空时空圈……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为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乐宜凉自水陆交通枢纽”以及“成渝经济圈南翼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呼之欲出。
创新“3+2”模式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
交通巨变带来的不仅仅是犍为区位优势的凸显,更是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近年来,我们把统筹城乡客运作为为民办的一件实事,坚持‘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目标不动摇。”犍为县委书记陈长明强调。
随着2007年犍为至三井第一条城乡客运公交线路的开通,城乡公交实现了从无到有;随着乡镇交通管理站的规范组建,乡镇水陆交通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城市公交一元通、农村客运公交化、便民小客到农家“三大”交通惠民工程以及客运车辆在线全监控、乡镇安全监管委托执法“两大”安保工程的“3+2”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渐成型。
2007年,率全省、全市之先,犍为先后投入资金1800万元,在农村乡镇投放农村公交车89辆,开行城乡客运公交,为沿线群众每年节约出行费1200余万元。2011年,点到点、门到门服务的“便民小客车”在犍为乡村正式投运,根据规划,全县将在229个行政村新开线路130条、新增车辆245辆,到“十二五”末,92%以上的村组将开通“便民小客车”。
2011年4月,投资近200万元的犍为县交通运输安全监控(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集监控、指挥、服务为一体,对中心站、北门车站、75辆出租车、328辆客运车辆、岷江沿线5个重点码头、10艘重点渡船实行统一全天候监控,得到国家安监总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领导的充分肯定;2012年,随着县、乡、村三级负责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失修失管和管养不到位的问题将得到切实解决。
【新蓝图】
交通建设关键年实现大突破
——对话犍为县常务副县长朱明友
问:围绕“富民强县、翻番升位、赶超跨越”总体目标,犍为“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
朱明友:“十二五”期间,将坚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发展战略定位,扩大交通区位优势。除全力配合岷江航电、成贵铁路、成(都)乐(山)西(昌)高速公路三大枢纽工程建设外,着力加快出境公路建设,估算投资1.7亿元,全面打通犍为与周边区县的15条85公里连接通道,形成县与县之间的通达路网。
对内加快循环通道和城乡交通体系建设,估算投资6.6亿元,完成绕城线及县道公路新改建37公里,乡与乡之间断头路、联网路改建11条88公里,村与村之间断头路、联网路改建860公里,形成县、乡、村之间无缝连接的路网体系。继续实施交通便民工程,大力发展城乡公交车和便民小客车,符合条件的乡镇和村通达率100%。
到“十二五”末,力争把犍为县建成集公路、铁路、水路为一体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乐宜凉自水陆交通枢纽和成渝经济圈南翼水陆交通枢纽重要节点。
问:犍为把2012年确定为 “交通建设关键年”。请问犍为如何在交通大投入、大建设中实现大突破?
朱明友:今年,犍为将围绕全市“‘两化\’互动发展推进年”工作主题,统筹抓好县域交通和区域交通,突出抓好交通发展、安全监管、维护稳定、优质服务四个工作重点,奋力开创交通工作新局面。
2012年,犍为县将以“千亿交通工程”为契机,积极融入大交通,配合省市抓好岷江航电综合开发、成贵铁路、仁沐高速三大枢纽工程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协调服务工作;协助完成国道213线沙咀至岷江大桥段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开工建设国道213线县城绕城线,完成岷江Ⅱ桥建设前期工作。
以“富民路、连心桥”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完成南阳至留佳、新民至泥溪两条出境路和1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逐步完善县域公路路网。以“交通安全便民工程”为重点,继续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在符合条件的乡镇和村,全面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和“便民小客车”到农家,形成县、乡、村辐射集聚的联动网络。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系,组建机械化养护中心,不断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和效率;选择3-4个乡镇,积极探索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乡镇(村)建设,形成符合我县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有路必通车的目标。
问: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将正式启动,犍为段涉及东风岩、犍为和龙溪口3个梯级,水路的大发展对犍为意味着什么?
朱明友:根据省交通运输部门对岷江 (乐山—宜宾段)过坝货运量预测,2020年、2030年和2035年岷江过坝货运量分别为890万吨、1860万吨和2368万吨。其中:犍为过坝货运量分别为549万吨、1095万吨和1540万吨。航电工程建成后,制约大件运输的碍航险滩将全部被淹没,1000吨级驳船常年可从上海、重庆、宜宾等地直航乐山,形成川西南地区水陆交通运输体系,每年将分流成昆、成渝、宝成铁路货物运输3000万吨左右,大大减轻铁路、公路运输压力,航运效益显著。
【图片及解读】
三大枢纽:“一航、一铁、两高速”
岷江航电综合开发 根据四川省岷江航电规划,对岷江162千米航道采用梯级渠化与航道整治相结合的开发方式,将原Ⅳ航道提高到Ⅲ级航道标准。犍为涉及东风岩、犍为和龙溪口3个梯级,建成后,制约大件运输的碍航险滩将全部被淹没,1000吨级驳船常年可从上海、重庆、宜宾等地直航乐山,形成川西南地区水陆交通运输体系。
成贵铁路 按照省市铁路发展规划,成贵铁路将途经犍为寿保、定文、伏龙、玉屏、龙孔、公平、大兴、新民等8个乡镇27个村,犍为段全长约40公里,总投资约61.2亿元,犍为车站属于中间站,日停站次数为18次。建成后,犍为至成都、贵州的时间将被缩短至1小时左右,犍为至广州的时间将被缩短至5小时左右,必将带动乐山—五通桥—犍为—宜宾为发展轴的成绵乐城市群的快速形成。
乐宜高速 已建成的乐宜高速从犍为穿境而过,犍为段全长46.874公里,占乐山段的58%,犍为县境内设置互通式进出口3处,并预留石溪进出口。乐宜高速建成后,犍为至乐山的距离缩短为50公里、至成都的距离缩短为147公里、至宜宾的距离缩短为87公里、至自贡的距离缩短为133公里、至西昌的距离缩短为423公里。
成乐西高速 规划建设的成乐西高速仁沐段经井研、犍为、沐川,接宜攀高速,犍为段全长约40公里,估算投资29亿元,经犍为罗城镇至玉屏乡至下渡乡至孝姑镇至榨鼓乡至九井乡,犍为境内设4个互通式进出口和2个服务区。
三大环线:新工业经济,盐卤、煤矿以及旅游三大环线公路
以国道213线为纽带,利用龙溪口和犍为枢纽大坝,形成“品”字形公路环线,三足鼎立支撑犍为打造乐山第三旅游目的地。
新工业经济旅游环线公路 以龙溪口枢纽大坝为中心,建成新民、大兴、公平、龙孔、下渡、铁炉、榨古、清溪、玉津为主的1小时新工业经济环线。
盐卤、煤矿、旅游环线公路 以犍为枢纽大坝为中心,建成下渡、玉屏、纪家、新盛、罗城、敖家、定文、舞云、岷东为主的1小时盐卤、煤、旅游经济环线。
旅游环线公路 围绕嘉阳小火车、芭焦沟、桫椤湖旅游开发,建设以玉津、塘坝、石溪、芭沟、马庙为主的半小时旅游环线。投资900万元,2011年在芭马旅游景区投放电动旅游观光车10辆;2013年前在旅游环线投放旅游大巴10辆。
【新区位新优势】
犍为:
发展边缘变开放前沿
犍为县地处西南资源“金三角”,位于成渝经济圈、攀西经济圈和川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结合部,是乐山、宜宾、凉山、自贡“四市”区域性接壤中心。根据规划,“一航一铁两高速”贯穿犍为县境,近可辐射乐、宜、凉、自“四市”,远可辐射成都、重庆和攀西地区,借助水运沿江而下,可直达武汉、南京、上海等沿江各大城市。
“犍为最大优势在于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人居、文旅优势的凸显。”犍为县县长陈建东表示。
犍为县是全国的产煤大县,盐卤、天然气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6%……曾经,受限于落后的交通条件,这些富集的资源并没有转化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没有深化为产业大发展的原动力。而如今的犍为,水路大发展,四通八达,为此犍为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区位改变犍为,资源支撑投资、支撑产业、支撑转型”,犍为将加速形成盐磷化工、林浆纸、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条,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精细化工、临港物流基地。
犍为县商务局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从2012年元旦至今,仅2个月时间,犍为招商引资持续飘红,已有3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投资总额近4亿元,而目前在谈3个项目投资逾5个亿。“交通巨变激活了‘沉睡\’的资源禀赋,犍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融入成渝深度配套协作的步伐在加大。”
交通大发展拓展了城市成长空间。“十二五”期间,绕城线、岷江二桥以及犍为电站坝代桥的建设,将拓展城市两翼,实现揽山入城、跨江而建,真正形成犍为县城的主骨架。抓住省市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机遇,着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犍为将启动新型物流园区开发,把犍为建成承接成、德、绵集装箱和攀西物资转运的重要物流节点,建成“攀西港”和区域性货物集散地,努力实现依城建港,以港兴城,港城互动。
随着罗城古镇、犍为文庙、嘉阳小火车、新民温泉、同兴桫椤湖等旅游环线的打造,犍为“一环线两景点”的旅游发展格局初具规模;随着乐宜高速全线贯通,仁沐高速、成贵铁路加速建设,2011年9月24日,由犍为县牵头组织,川滇两省5市12区县签订了《旅游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川南旅游金三角”,建设西南地区新的文旅目的地。
□杨国庆图片由犍为县交通运输局提供
新闻推荐
凉山启动“六五”普法本报讯(记者何勤华)3月9日,凉山州召开“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六五”普法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六五”普法工作。记者获悉,“六五”普法期间,凉山将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