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
2011年,四川银行业遵循科学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民生需求、重大项目、县域经济,切实履行服务社会职责,努力推进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1完善服务体系与机制科学发展金融
2011年,四川银行业在特殊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按照2010-2012年的金融发展规划,稳健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夯实经济发展的金融基础,推进金融发展。全年新引进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10家村镇银行、9家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改制组建了乐山三江、宜宾翠屏、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凉山州农村信用联社和广安市广安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网点分布广泛的银行业服务体系,法人机构数和网点数量位居西部第一。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型银行业机构455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省外城市商业银行8家,省内城市商业银行13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外资金融机构12家(11家分行、1家代表处),非银行金融机构7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91家(其中村镇银行34家、贷款公司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执证网点12934个,自助银行492家,自助服务机具15772台,银行业电子化水平得到提升。银行从业人员15.55万人。
四川银行业改革工作持续推进,实现科学发展。政策性银行有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最重要力量。大型银行的电子化建设、业务创新、机制转换、支持重大项目、参与成都金融中心建设的力度继续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步伐与竞争效力进一步提高。全省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改革全面实施,信贷投放能力、代理网点安全与人员配备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股权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支持“三农”的能力增强,历史包袱基本化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示范作用得到体现,新开业的3家市级村镇银行实现了辖内县(市)全覆盖。信托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功能逐步增强,改革效能得到释放。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快速增长,支持消费扩大的作用逐步显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服务集团做大做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外资银行业务稳健增长,川港金融合作取得成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四川省银行业资产净增0.69万亿元,增长19.3%,总额达到4.29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0.45万亿元,增长15.4%,总额达到3.38万亿元;各项贷款持续增加,全年净增0.32万亿元,年底余额2.26万亿元。银行业在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有效支持了2011年四川经济增长14.8%,经济总量达到2.15万亿元,促进了经济金融共同发展。银行业已成为四川奋力推进 “两个加快”的最重要金融力量。
2支持恢复重建与振兴产业展现责任金融
2011年,四川银行业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产业振兴等开展金融服务,贯彻落实四川省委“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切实针对四川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重点对灾后恢复重建、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与产业振兴等“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任务予以倾力有效支持,支持了四川固定资产投资三年净增一倍,四年经济总量翻了一番。
2011年,四川银行业持续大力支持灾区重建振兴,力促灾后恢复重建的完美收官。银行业加快灾区金融服务体系重建,在地震灾区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与网点。到2011年末,已新建网点638个,占全省86.57%;修缮网点2909个,占比99.42%;已在6个极重灾县、7个重灾县设立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39个极重和重灾区的55个空白乡镇设立了银行业机构网点。加大对灾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灾区支柱产业、基础与公共设施等信贷支持。三年间银行业机构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4786亿元,其中向灾区67.55万户农户发放房屋维修和住房重建贷款155亿元,向7.04万户困难农户发放农房重建担保贷款16.6亿元,向6.63万户小企业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448亿元。通过加大因灾损失呆账核销力度,共减免因灾损失贷款46亿元,核销因灾贷款12亿元。四川银行业有力地保障了三年灾后恢复重建重要项目的全面完成的金融需求,保障了2011年灾区恢复重建的收官金融服务。
针对2011年的特殊货币政策环境,四川银行业坚持“有保有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调控要求,积极支持全省500个重大项目的有效信贷需求。2011年末全省银行业机构对500个重大项目贷款余额2340.24亿元,确保了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推进四川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互动与发展,助推四川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2011年,四川银行业对工业经济新发放贷款158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3184亿元的49.9%,工业行业的贷款余额13091亿元,占四川全部贷款的57.93%;农林牧副渔行业新增贷款155.6亿元,支持粮食、生猪、蔬菜等生产,有效抑制了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批发和零售行业、租赁与商务服务、居民消费与文化娱乐服务等第三产业新增贷款138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3.9%;促进了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2011年,四川银行业紧密结合国家及省级交通发展规划,通过独立参与、银团协作、牵头银行主办等途径,加大对车站、码头、航空、地铁等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了达成、成渝多条国省干线的新建和改扩建,为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末全省铁路、公路行业贷款余额逾3000亿元,“蜀道难”正在逐步变为“天府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全省“7+3”产业贷款余额稳步增加,2011年末新能源、新材料等六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499亿元,增长1.3倍。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改善金融要素配置,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全省产业园区贷款余额570亿元。四川银行业还主动对接产业转移项目,有力支持富士康、仁宝等多家高端产业在川落户,2011年承接产业转移贷款余额140亿元,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517家,助推四川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规划,多家大型银行在天府新区启动后台服务中心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强化“三农”与小微企业服务改善民生金融
2011年,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信贷增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四川银行业践行普惠金融理念,通过创新服务、优化结构、调整投向,重点保障中小企业、“三农”与竞争力强的产业和弱势群体的有效信贷需求,推进社会安定和谐。
全省各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健全了“六项机制”,落实“四单管理”,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与金融服务。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与团队,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简化业务流程,积极创新和完善多种抵押担保机制,不断推出适应小企业经营特点的特色产品,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稳步提升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覆盖率和服务满意度。2011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设小企业专营支行27家,新发放中小企业贷款761.7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贷款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各涉农银行业机构适应城乡统筹、县域经济与“三农”的需求,创新开展服务。大力支持“50+10”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农林与水利设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电网改造、乡村公路建设,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民生事业。积极探索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户和专业户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的配套业务。2011年末涉农贷款增长18.36%,高于全辖贷款平均增幅1.95个百分点。努力探索填补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探索简捷金融自助业务机具下乡、进村入户和汽车银行服务,竭力扩大并改善对“三农”的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与满足度。继2010年实现全省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之后,2011年全省银行业机构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新设银行网点171个,12个市州实现了机构和服务全覆盖。
2011年,四川银行业机构围绕薄弱金融服务环节,探索均等化与普惠金融服务。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单设信贷规模、创新信贷流程、设计合适的产品,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在住房、就业、就学等方面的信贷需求。积极支持四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227亿元,保障开工保障性住房24万套、建成9.2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4.5万户。深入实施藏区 “牧民定居计划”,发放贷款8.72亿元,帮助建成1092个牧民定居点,完成定居房91940户;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建设,推进“彝区三房改造”,启动实施“彝族新寨”404个。专设助学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妇女创就业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支持困难群众,创造就业机会。2011年末全省青年创业贷款余额21.7亿元,助学贷款余额11.6亿元。
4提高服务水平彰显效率金融
2011年,四川银行业以争创“文明规范服务示范网点”为契机,改善营业环境,科学布设网点,增设自助银行设备,努力提升硬件水平;通过开发针对性、有效性的私人银行、理财产品、间接金融服务,对不同的客户实施差异化、特色性服务,改善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金融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切实改善营业环境。通过优化和配置客户等候区、作业区,更新和完善显示屏及数据与信息系统,营造宾至如归的业务环境。增设特色性、个性化的业务场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客户需要。逐步配置雨具、书写工具、智能排号机、网银体验机、复点机,设立大堂经理与安保业务引导岗位,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缓解了排队问题。
科学布设网点和机具。2011年全省银行业机构适应市场需要,努力提高金融覆盖面,新增设13家分行、支行162家(另有208家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储蓄所48个、自助银行197个、自助服务机具4095台。银行业机构在城乡社区加大布设金融电子机具的力度,拓展信用卡功能,开启城乡简易支付与结算机具,增强银行业的业务渗透力与操作的便捷性。全省34家银行业机构设置各类专营服务机构,开展针对性、特色性的业务服务。设立各类小企业服务支行、科技支行、专业市场支行、政府服务中心、惠民金融服务中心、微型信贷中心等机构,探索专业化服务,努力提升客户的业务满足度。推进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进一步优化电子银行交易、营销和服务的功能。
开展业务创新,适应市场业务新需求。2011年四川银行业适应居民和企业日益增长与发展的需求,开发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的小额信贷与微型信贷与服务品种300多个,33家商业银行和2家信托投资公司推出品种多样的理财产品,改善了银行业的收入结构,较好地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突破担保固定模式,探索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林权抵押、产业链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新产品,适应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了金融效率。
优化业务流程,便捷金融消费者。银行业机构积极研究制约服务效率的瓶颈问题,优化和组合内部人力资源,实施网点业务高峰时段的应对工作机制,引导客户更多采取自助银行机具和电子银行系统开展自助服务,有效缓解“排队难”矛盾。对于代理的专业性业务,实施专门窗口或开发专营业务流程,极大提高客户的服务满足率与业务满意度。努力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客户举报与投诉机制,努力解决纠纷矛盾。特别是对近年因基准利率调整、市场利率浮动出现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努力地做好宣传与引导,切实避免客户因政策性变动而不理解产生的新矛盾与新问题。
5
履行社会责任倡导和谐金融
2011年,四川银行业机构积极遵循赤道银行原则,大力实施绿色信贷;持续开展慈善与公益事业,参与助学、助贫、救灾、捐赠与对口帮扶等活动,为构建和谐四川贡献行业力量。
面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四川银行业机构积极实施绿色信贷和节能减排行动,履行环保责任。对于四川省政府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银行业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均明确严禁介入或限制介入,并通过行业限额、风险定价等措施强化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管理力度。加大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积极支持其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投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2011年末四川银行业绿色信贷授信总额达 4641.2亿元,贷款余额达3766.7亿元,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1098.3亿元、1615.6亿元。
坚持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开展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账单等电子化、绿色环保型的服务渠道,引导客户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有效减少社会资源的耗费。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银行运营过程始终。推广电子公文、节能灯具等低碳办公方式,倡导员工节水、节电、节油的低碳生活习惯。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参加“地球一小时熄灯”的活动、免费发放环保袋等多种形式的环保公益行动,组织员工和客户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为大地添绿,为地球减负。
持续开展慈善与公益事业,重视金融行业的文化建设与声誉树立。认真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宣传月”、“反假币宣传周”、“银行公众教育服务活动日”等活动,让金融知识、政策和业务的宣传走进社区、走进山乡、走进农户。2011年共组织金融知识宣传近2000次,参与员工达10万余人次,下发各种金融宣传手册500万册,帮助近百万人民群众了解非法集资、反洗钱、贷款条件等多方面的金融知识。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济困扶危、爱心捐赠、对口帮扶、资金支持、捐资办教、助学信贷等活动,造就审慎、敬业、勤勉的员工队伍,展现银行业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构建和谐金融科学发展所需的良好人文环境。
6
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可持续金融
2011年,各银行业机构在银行业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积极加强金融自律和员工培训教育,规范开展与金融同业的合作,努力争取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创建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切实提高员工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积极开展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在岗培训和学历教育,努力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学习境外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效能。重视对员工思想和廉政的教育,通过内网、内部报告、专题会议、监狱参观、现身教育、警示展览、知识测试等活动,大力提升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塑造全体员工审慎与稳健经营的行业人格,以此形成“爱岗敬业、遵纪廉政”的良好行业氛围。
规范银行同业竞争与合作。在对大型项目、企业集团、基础设施与中长期项目支持中,突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联动。银团贷款中较好体现了主办银行和协办银行的共同协作。银行同业间积极开展电子联行与清算、商业票据承兑与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大型银行也积极向中小银行提供汇兑、结算、征信、见证、票据等服务,共同为客户提供高效与便捷的服务,凝聚性与协作性增强,联动效果提升。
规范开展同金融同业的深层次合作。2011年,银行业与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小贷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深化。针对银证合作的风险增大,银行业及时提示风险,同时相机推出客户需要的保本型安全业务品种。规范开展保险业务代理,严格代理业务的操作与管理,防范和控制代理保险业务产生的声誉风险,确保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防火墙。在风险可控、利益共享与发挥优势的前提下,有序开展与担保机构、信托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小贷公司的合作。
密切银政联动。各银行业机构努力改善和构建与政府合作的新型关系,确保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四川省、市、县三级“十二五”规划编制、参与成渝经济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编制,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先导性的服务。投身于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项目与重点产业建设的实践中,充分显现出金融优化配置资金的功能与作用。努力将全国性的后台综合服务、灾备服务、创新服务的平台布放于四川,以实际行动落实《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为成都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稿件提供:四川银监局四川省银行业协会
新闻推荐
凉山有宝,怎么运是个问题。交通建设因此提上重要议程。照片上的这条铁路修进了厂区,让攀钢集团西昌钢钒公司的钒钛产品顺利运出大凉山。①专用铁路修进攀钢集团西昌钢钒公司厂区,钒钛产品由此运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