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宁 彭凯
教育要求真,就是不浮躁,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实现人的发展;教育要做大,就是不功利,就是要做大气的教育,就是着眼未来,为人的一生负责;教育要做强,就是重视过程,更立足结果,创出品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几十年的教师生涯,十余年的校级领导工作经验,不同性质学校的任职经历,让校长彭华言的治校方略日益明确,“真做教育、做真教育”的理念已显现出了推动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培育“德业双馨”教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源。一线教师出身的彭华言,深知教师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为了更好的激励教师,他常常主动给老师们写赠言,激励老师学习、前行。为了营造学习氛围,让老师高效工作,上孩子喜欢的课,学校出台各种举措,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倡老师学习、读书,实行“校长荐书”,每学期至少推荐一本教育专著或者课堂教学指导用书。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行“推”、“训”、“练”、“带”四字模式,同时,实行一系列激励性评价措施来引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做学生喜欢的教育
“做孩子喜欢的教育,当孩子喜欢的老师,上孩子喜欢的课”。在采访中,彭华言校长如是说道。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喜欢的呢?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实践中,彭华言校长注重引导教师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生活情境,使学生们获得“生活化”课堂学习的快乐。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确定适合自身“第二课程”,打造课程文化。除开足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研发了四类“真趣”校本课程:知识拓展类、才艺提升类、生活技能类、行为习惯类。
如今在实验小学,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间,因为有国际围棋、笛子、足球、古筝等十多个兴趣小组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老师们自己编写课程贺教材,有《文坛撷秀》、书法欣赏《墨轩雕龙》、语言表演《闻声情动》和数学文化《翻开数学的画卷》;才艺提升类课程有音乐课程《节奏飞扬》、体育课程《体韵》、美术课程《心灵手巧》;生活技能类课程《学会生活》,以衣食住行为主线,分年级编排;行为习惯类课程《雅行花开》,以让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化,把行为习惯提高到课程的高度为主旨和目标。此时的校园不仅仅有了读书声,还有了孩子的笑声和歌声。
让家长走上讲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于课堂文化的重建。”彭华言说,为此,学校提出了“向常态课堂要质量,在规定时间出效益,向35分钟要质量”的教学思路。教师必须树立大课堂观,使学校、家庭、社区有机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随着课程等各方面的改革,立足学校、链接家庭、走向社会。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进课堂。在3—6年级,每个月每个班都选一名家长根据自己的工作为孩子们讲一节课,家长讲得认真,学生也愿意听,学生家长有不同的职业、知识与专业背景,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请家长进课堂当“教师”,给孩子讲解或进行演示。这种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不仅弥补了教师教学的缺陷,开拓了学生视野,也加强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构筑学生教育的立体平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彭华言校长常常以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自勉。作为一名在教育园地里耕耘了30多个念头的”教育行者“彭华言校长对教育的真爱,从“真”开始,向“真”出发。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