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日,柳州晚报《带一份晚报回家乡为被拐孩子找父母》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柳州市救助站是否存在被拐孩子,这些孩子是否能回家过年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然而,记者走访救助站时发现,这些待在救助站的孩子,有些是无家可回,有些有家却不愿意回……
○○记者陆旺/文杨春/图
14岁安安不愿意回家
昨天,在女童住宿区,一名穿着红色衣服的长发女孩正坐在大厅内看电视。
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女孩叫安安(化名),今年已经14岁,身体健康,去年11月15日才到的救助站,她迟迟不愿意回家。
安安是柳江县人,从小便失去了父母,2岁时被养父母收养,但并没有按照规定办理收养手续,也没有帮安安上户口。养父母生了一个儿子后,安安与他们关系变得僵硬,常常吵架。
因为从小没有父母,安安常常被同学以及村民嘲笑。念到初一时,她与伯父到湛江读了技校,但不到半年,伯父弃下安安不管,安安便开始了流浪的生涯,后被梧州救助站送回柳州。
柳州救助站向安安了解情况后,联系到了安安的养父养母,但他们并不愿意接纳安安,安安就这样一直待在救助站。
“我才不回家。”安安对记者说,她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养父养母家里。
救助站内目前有6个孩子,有4个是无家可回,有两个是有家不愿回的。另外一个不愿意回家的男孩子叫小明(化名)。
小明自称13岁,爱看动画片,会 写自己的名字。去年10月19日,乘警在南宁至北京西的T6次列车上发现小明,经查证是准备北上,无票乘车。后经柳州火车站派出所护送入站受助。
记者询问小明一些问题,他能对答,但一旦涉及到关于他个人及家庭信息时,他一律答“不知道”。工作人员说,小明此前曾几次离家出走,即便快过年了,小明也没有回家的欲望。
目前工作人员正在核实小明的信息,初步能判断是河南人,正积极寻找其家人。
他们为什么不想回家?
“他们心里边对‘家\’有很大的阴影,对于他们来说,家不是一个温馨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地方。”市救助站社工覃喜美说,安安和小明都是她进行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比较了解。
覃喜美说,她常常与小明、安安以及此前其他不愿意回家的孩子谈心,并倾听他们的想法,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回家,“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是主要原因”。
她说,小明从小丧父,后来母亲改嫁,他常遭到继父辱骂,这和安安的情况很类似。两人不同程度受到家长的打骂、排挤后,激发了他们离家出走的想法。
而据市救助站未成年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洁介绍,2012年,柳州市救助站共救助了230多名未成年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流浪儿童均出自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问题家庭。
她表示,这些问题家庭或对孩子施以暴力、言语辱骂,或过于溺爱造成孩子个性叛逆等,导致孩子对家庭不满而离家出走等行为。
善待孩子让家成为避风港
“其实,谁不想回家呢?如果父母学会善待孩子,他们也不会离家出走到处流浪了。”覃喜美说。
覃喜美做过很多救助站儿童的思想工作,也接触过很多流浪儿童的家长,她发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单一,如果孩子做得不对,父母则对孩子施以暴力,尤其是家住农村的家长。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形成恐惧、叛逆的心理。
“我建议家长应该民主管理自己的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有说话、选择的权利。同时,尊重孩子,不随意打骂孩子。”她认为,孩子的心灵很脆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辱骂会挫伤孩子的自尊。
市救助站社工韦丽峰认为,可以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设立家庭共同的目标,让孩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加孩子的家庭荣誉感。
陈洁则认为,孩子在取得一定的进步时,家长可以适当表扬及奖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家真正成为孩子内心中的一个港湾,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新闻推荐
土地资源丰富、路网建设完善、生活设施齐全 旧机场片:居住优势更明显
旧机场片东与大龙潭风景区相连,南与柳江县接壤,西至湘桂铁路线,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1223.38公顷,规划期末(2020年)人口将达12.万人,占据整个柳南片人口总数的55%。根据柳州市政府将柳州打造成“特大城市...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