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左)、谢志宽手中捧着的都是柳州制造“三转一响”,也称“四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筹办的高档物品。
柳州本地出产的曾经有过许多名牌—— —山花、鱼峰、都乐、金声等。然而时过境迁,他们早就风光不再。现在,他们都“老”了,幸运的留在寻常百姓家继续“劳作”,或在收藏家手里供人怀旧,不幸的落到废品收购站,面临着被拆解的命运。但不论身在何处,他们始终梦想着有一天能重逢。
□记者赵伟翔张乘焕“重逢”工博话往昔
2010年,机会终于来了。柳州筹建工业博物馆,决定向民间征集柳产的工业文物。
3月底,在一个紫荆花怒放的上午,他们依次登台。
最先来的是“三弟”—— —一辆“出生”于1984年的都乐牌自行车。他的主人是家住党校的阮金彪老人。他曾经陪着老人度过了20年的光阴,直到2003年“退休”。老人一直称赞他身子骨还很硬朗,但现在老人却不要他了,让他颇感委屈。但紧接着,他惊喜地看到“大哥”—— —一台金声牌机械木挂钟 、“四妹”—— —一台山花牌153型收音机 、“二哥”—— —一台喜狮牌缝纫机也依次被其主人—— —热心市民覃忠 、梁建华 、谢志宽 、吴海鹏等送来了。
他们没想到能在此重逢,大家纷纷执手相看,感慨岁月蹉跎。
因为当天“来客”众多,工作人员没来得及抹去他们身上的风尘便把他们请到了仓库里。当仓库的门关上,四下便暗了下来,只有几缕阳光从一个小铁窗投射进来。大家都盯着窗口沉默不语。后来还是“四妹”的歌声打破了宁静。“四妹”可是当年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现在声音依然动听。
“四妹唱得好!“大哥”鼓着掌说,过去,我们也有过风光的时候,不是吗?兄弟姐妹们。
“是啊,以前人家结婚,想请齐我们那可难了。”想到过去,大家又高兴起来,你一句我一句说开了。
“山花”花开红艳艳
他们说的确实不假,当时,结婚能买齐“四大件”的就算相当有钱了。当时,一辆自行车卖100多块钱,而人们的月工资也就30元左右。
当然,“四大件”也分等次,上海的产品是极品,柳州的产品也有名声在外的,比如说山花牌收音机。山花牌收音机是原柳州无线电二厂的品牌产品。其中,便携的153型收音机,也就是我们上文提起的“四妹”可是这个品牌中的明星。
原无线电二厂退休干部,75岁的梁建华说,
153型收音机有两绝:全国第一台3波段(一个中
波 、两个短波)收音机。3波段是什么概念,只要天气晴好,它可以收听到全世界所有短波电台。在收听“敌台”限制放开之后,拥有“153”就拥有“全世界”,那是多令人自豪的事。而且,一改当时收音机都用市场供应不足的双节5号电池,“153”只用一节极普通的1号电池供电,大大方便了用户。
“‘153’的背景可是挺硬的。”梁建华说,首先是国家重视,第四机械工业部专门派两名技术员到柳州参与研发,设计由上海工程师完成,波段开关 、短波微调 、喇叭等零部件均是上海 、北京名牌产品。
她的研发也凝聚了柳州人的智慧和敢为人先的胆气。
“153”一出立即以其小巧的身段和强大的功能获得了时尚人士的热捧,迅速走俏全国,并获国家电子工业部大奖。
当然,当时结婚所有的“一响”并非便携的“153”,而是台式收音机。
如果将台式收音机与电唱机配套,那就是当时最高级的音响。市民谢志宽捐出的都乐牌收音机和电唱机就是配套的。
记者了解到,当时生产相关产品的还有柳州市无线电总厂 、柳州市无线电八厂 、柳州地区无线电厂 、柳州市元件一厂 、柳州市电声器材厂 、柳州市电子管厂 、柳州市晶体管厂等。它们的产品除了收音机 、电唱机 、收录机等整机,还有为整机配套的电容器 、喇叭 、电子管 、三极管等,品牌有鱼峰 、都乐等。
“都乐”风光在路上
当然,山花”再漂亮也仅供耳朵欣赏,在“四大件”中其他三件显得更实用。而要说谈恋爱,最实用的莫过于自行车。
本报社老记赖孔发有过一辆市自行车厂生产的都乐牌自行车。他与妻子年轻时都在柳钢上班。妻子家在市中心,因此,谈恋爱时,迎来送往,去逛公园靠的都是“都乐”。
“有人还用自行车铃声传情,铃声响多少次就是暗号。”赖孔发说,自行车是那时最“拉风”的交通工具,还是小贩拉货的利器。
1956年,柳州市衣车修理合作社成立。1969年,由社转厂成立市自行车配件厂。1981年,市政府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投入资金200万元,装备自行车总厂年产15万辆自行车生产线1条,10月,“都乐”牌710毫米和610毫米自行车试产成功。同年年末产量2.9万辆,工业总产值297万元。柳州自行车生产开始风生水起。
1987年3月,市自行车厂与上海永久自行车集团实行横向联营,产品经上海永久集团公司鉴定质量达到名牌产品标准,由此该厂正式成为“永久”牌自行车联营定点厂。同年,市自行车厂成为国家轻工 业部定点生产自行车的专业生产厂,年末自行车生产量达8.5万辆,工业产值1082.84万元,实现利润64.49万元。1988年,自行车厂BMX童车首次出口美国,实现柳产自行车出口创汇零的突破。年末产量12.06万辆,工业产值1538.5万元。实现利润192.13万元,经济效益创建厂最好历史水平。
“喜狮”家居离不开
“三转”中最让家庭主妇喜欢的莫过于缝纫机。缝纫机是柳州一轻工业日用机械制造业的重点产品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柳州缝纫机制造业主要由市缝纫机总厂 、市缝纫机台板家具总厂及市缝纫机配件厂等3家企业,主要产品有家用缝纫机 、衣车台板和缝纫机配件。
1974年12月,柳州市组建缝纫机厂,前身是成立于1966年的市工模具厂。1974年10月该厂试产家用缝纫机取得成功,1980年“鱼峰”牌JBI-3型家用缝纫机正式投产。1981年市活塞环厂与市缝纫机厂合 并成立市缝纫机总厂。同年该厂首次向泰国出口2000台缝纫机。1986年,市政府决定市缝纫机总厂与市自行车厂成立自行车缝纫机集团公司。1991年因国内缝纫机市场滑坡,市缝纫机总厂和上海三厂终止联营。市缝纫机总厂创立“喜狮”牌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年产30万台的生产能力,其中出口量达到总产量的95%。
1995年市缝纫机总厂停产。
此期间,其他工厂也有生产缝纫机的,如柳拖就生产过万家牌缝纫机。
“金声”送走流金岁月
现在来说最后的“一转”。
如果按传统说法,应该说手表,但柳州不生产手表,而生产它的同类—— —时钟。
时钟也是柳州一轻工业日用机械制造业的重点产品之一。解放后,柳州时钟制造业在 钟表修理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73年2月,柳州市钟厂成立,当年机械小闹钟试制成功,年末产量2175只。1974年生产3万只。1975年,全国小闹钟市场趋于饱和,钟厂经市场调查后决定实施地区物资导向战略, 利用柳州地区丰富的木材,转产机械木挂钟。经80年代的发展,至90年代先后形成“金声”牌机械摆钟 、石英钟 、落地钟4大类时钟产品,成为国有中型企业,国内制钟工业三大生产厂家之一,国家轻工业部定为生产机械摆钟的企业。
该厂产品因设计新颖,造型独特,质量可靠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曾荣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 、全国轻工博览会银质奖等荣誉。
夜色合拢,龙城华灯初上,小铁窗换上了城市斑斓的夜色,大家的回忆渐入尾声。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三弟”问道。
“我听说是因为市里正在筹建工业博物馆,我们是他们征集来的文物。”“大哥”说。
“什么?我们已经是文物了吗?”他们确实已经是文物,这是“大哥”说的。1995年,是他们共同的坎,市缝纫机总厂和自行车厂自1994年后因出口产品售价连年压低价造成大额亏损和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转型失败,均于1995年年末停产。柳州钟厂也很快在市场竞争中破产了。而现在收音机已被集成到手机 、MP3等产品中去了,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功能。
“明天,我们会去哪里?”四妹问道。
“新落成博物馆的橱窗,如果你够幸运的话,很多人会来看你。”“大哥”说。
“看我做什么?我已经老了。”“四妹”说。
是啊!看他们做什么?“大哥”所代表的时间告诉我们,这旧去新来既是历史的悲哀,也是历史的必然。不管是已逝去的还是依然存留的,也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他们都曾在,也将在柳州市轻工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或轻或重的一笔。这一笔,应该留在柳州工业人的心里。
新闻推荐
两起煤气中毒11人入院治疗 冬天也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一氧化碳聚积
...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