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陈康统筹柳冰
【中考重点知识】
一、考点透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
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以柳州市2011年初中应届毕业学生使用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
八、九年级的课文材料为主,适当考查课外浅易的文言文选段。在中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复习,复习时要注意寻找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一)字词的解释。理解识记课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 、一词
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和文言虚
词(之 、以 、于 、其)的意义,对几
个常见虚词要掌握基本用法。
(二)能理解与翻译文言句子。文
言文翻译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准确 、通顺。
(三)朗读节奏的划分。此考点常
以两种题型出现:一是直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二是对划分的朗读节奏进行正误判断。一些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和容易跟现代汉语混淆的句子是考查重点。
(四)文意的理解及迁移运用。对
文言文语段内容的整体把握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重要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①分析主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品味美词佳句的妙处。②理解名言警句的意义 ,分析关键句、主旨句的意义和作用。③理清段落层次 ,归纳段层大意。
2.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情感。①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②分析和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
3.谈阅读感受。①分析和鉴赏文段的语言、结构、手法。②鉴赏文章的意境、情趣、理解 ,评价思想、情感、态度。③结合文段理解文体特点和相关文体知识。④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4.延伸拓展。①列举补充相关成语、名言和事例。②联系其他篇目的拓展。③联系其他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拓展。④联系课外阅读的拓展。
⑤联系社会实际的拓展。
二、题型点击
1.6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基础题仍是考查重点。
2.6客观题逐渐增多。客观题考查的方面较多 ,需要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辨析能力。
3.66理解感悟类题型较多。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66延伸拓展题日趋灵活。如改写仿写、情境探究体验评价、知识迁移等。
5.66比较阅读成为考查的热门题型。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 ,在人物性格、思想意义、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 ,加以比较分析。这样可以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的目的。一般是列举两段文言文 ,要求比较两者的。
6.66赋分一般在15分左右。
三、攻玉之法
1.6理解文言词汇除了平时注意词语的归类、整理 ,多积累、多练习巩固外 ,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就是在考试的时候要结合文言词汇出现的具体语境 ,正确判断该词在句子中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2.66善于延伸与关联。在答题时 ,要善于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课文中的意思、用法进行联想、归纳 ,对课文的理解和熟练程度是提高该题得分的关键。另外 ,在平时要多积累成语 ,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就是出自文言文中 ,可以说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3.66选择适当方法:代入法:即以原句中该词语的意思代入另一个搭配
句(成语)中 ,看是否解释得通 ,以
判断异同。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先行排除 ,再根据知识贮备分析、比较 ,以确定答案。词性法:即根据
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 ,
往往能够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4.66关于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是逐词逐句按语序用现代汉语对应翻译;意译可以打破原来的语序 ,根据文意翻译 ,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词义。
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达到“信”、“达”、“雅”的要求。“信”即忠于原文 ,“达”即语意流畅 ,“雅”即文辞优美。翻
译的步骤:(1以直译为主 ,字字落实 ,抓住关键词语;(2)补充省略成分;(3)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判断
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调整语序。翻译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增:单音节词增补成双音节词或者短语补出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虚词。调:调整特殊语序。换:现代汉语已用其他词替代。
5.66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的正误。句子停顿是用来显示句子层次的 ,因此划分句中停顿 ,要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 ,从意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分析把
握 ,一般在较大成分之间停顿(如主
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句中停顿不宜划分太细。
5.66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方法:1.
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 ,然后同中求异 ,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 ,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 ,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 ,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四、典型例题(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至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G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二)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 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者 ,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
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
阙'处
(2)
虽G乘奔御风
(3)
负 势竞上
(4)望峰
息 心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
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 ,良多趣 味 666666666666
B.
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 通 ,鸡犬相闻D.旦日 ,卒中往 往 语 ,皆指目陈胜3.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译文:
(2)经纶世务者 ,窥欲忘反
译文:4.66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 ,突出了
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 ,但写作目的不同 ,《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
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
的理解 ,其中涉及通假字“阙”、古今异义词“虽”和“负”“息”的理解。
答案:(1)“阙”同“缺” ,空缺(2)即使 (3)凭借或依靠(4)平
息或停止。
第2题要求选择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也就是说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分析各项发现 ,B项“中间”在句中的意思是“中间夹杂”,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跟两端等距离的位置”;C项“交通”在句中是“交通相通”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D项“往往”中句中是到处的意思 ,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解释为常常。因此 ,答案是A。
第3题要求翻译句子 ,要注意正确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至于”“襄陵”
“溯”“经纶”“反”等。答案:(1)
到了夏天 ,江水暴涨 ,漫上了两岸的山陵 ,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啦。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 ,看到这些幽
美的山谷 ,就会流连忘返。
第4题要求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但是降低了难度 ,根据提示填空
即可。第(1)题反映的是两篇短文的同 ,第(2)题反映的是异。解答时先
分析题目提示 ,然后回过头去看短文 ,从文中归纳出文章的要点。答案:
(1湍急 清澈 (2)凄凉(凄清)】
【演练过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吴王欲伐楚 ,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 ,死!”舍人有少孺子者 ,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 ,游于后园 ,露沾其衣 ,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 ,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 ,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 ,欲啄螳螂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正谏》)【注】①舍人:门客 ,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少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弯着身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 ,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
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 ,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夷吾举于士。
D.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者。 面刺:
(2)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
者。期年: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
者 ,受下赏。
译文: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
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 ,邹忌与少孺
子:
(2)从进谏结果看 ,威王与吴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6-9题。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
6.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7.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6千余年来 ,中国的读书人 ,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9.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 ,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
一个成语概括 ,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
不同的人生追求 ,试作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2题。
游之日 ,风日清和 ,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 ,如蝇头细字 ,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 ,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 ,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 ,亦甚雄快。日暮 ,炮车云生 ,猛风大起 ,湖浪奔腾 ,雪山汹涌 ,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 ,投箸而起 ,愀然以悲 ,泫然不能自已也。
10.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 予:(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11.6眼前的景物不同 ,作者的心情也不同 ,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2)猛风大起时:
12.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 ,如蝇头细字 ,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参考答案】1.6门庭若市或从
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B
(原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A:比B:在C:从D:向)3.(1当面指责 (2)满一年(“一年”也可)4.(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
过错 ,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 ,受到
下等的奖赏。(2)这三者都一心想
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 ,却没有顾及他
们后面有祸患。5.(1) 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 ,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 ,
并付诸行动(从谏如流 ,积极改正)。6.
C667.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
世隔绝的地方。(关键词“妻子”“绝境”要译出)8.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 ,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 ,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
界怡然自乐。9.(1)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
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10.(1)我(2)停止11.亦甚雄快(愉快)愀然以悲 ,泫然不能自已(悲伤 ,泪流不止)12.略。(要抓住特征
描写 ,语言优美)
新闻推荐
↑院士在城市规划展览馆里体验“漫游柳江”↑院士感受柳州企业制造的轿车↑院士欣赏柳江...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