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在为居民办事【人物】吴静(1992年出生)【社区】柳南区银山街道办银山社区【社龄】一年零两个月□记者雷媛媛柳南区银山社区的残疾协管员吴静是个正宗的“十八妹”,当年到社区工作时,才18岁,今年还不到20岁。这么年轻就到社区成天跟婆婆妈妈的事打交道,与她的年龄有些不协调。同事们经常开玩笑,都说她是被“骗”到社区来的。到底是不是被骗来的呢?“当然不是。”吴静立即否认,“我是自愿的。”吴静读的是职业学校,学习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去年7月从学校毕业,找工作时,得知银山街道办正在招聘社区工作人员。
吴静说,“说实话,我都不知道社区是干什么的。”她误打误撞地参加应聘,糊里糊涂地考上了。
与其他新来的安排到计生岗位不同,她被安排到一个特殊的岗位—— —银山社区残疾协管员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
银山社区有残疾人口280多人 ,是柳州市残疾人最多的社区。
银山社区残联工作比较繁重 ,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这才特地将年轻的吴静调过来。2010年8月1日 ,吴静正式上岗了。从未接触过社区 ,不知道要干什么 ,而且 ,干不好怎么办?她忐忑不安。欣慰的是 ,她遇到了一个好师傅—— — 刘国良。刘国良今年52岁 ,本身是个残疾人 ,腿脚不灵便。他从2004年起就到银山社区当残疾人协管员了 ,经验丰富 ,社区280多名残疾人他都认识。
刘师傅带着吴静一家家地走访 ,熟悉每名残疾人。吴静逐渐深入这个特殊群体 ,她说 ,除了怜悯 ,更对他们多了一份理解:“每名残疾居民的情况不一样 ,有 的肢体残疾 ,有的智力残疾 ,有的精神残疾。我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能力程度 ,才能给他们实际需要的帮助。”“向师傅学习。”这是吴静的口头禅。刘师傅为居民服务周到细心 ,细致到给居民留小字条提醒。对这些“技术”,吴静都默默地记在心里并实践在工作中。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 ,她学着师傅将申请补助表格送到居民家中 ,给他们填好、盖章、按手印 ,申请下来后又送上门。社区有几名聋哑残疾人 ,为了方便和他们交流 ,吴静还接受了手语培训。她说 ,这些困难不算什么 ,遇上脾气怪异的智力或精神残疾居民 ,不配合工作 ,那才真叫人头疼。要说服他们 ,不能光讲大道理 ,得像孩子一样哄着。吴静感叹 ,残疾协管员工作还真是门“技术活”。
吴静说 ,如今不仅要保障残疾居民的物质生活 ,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 ,银山社区开展了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文化周等一系列活动 ,丰富辖区残疾人的生活。她认为 ,他们虽然肢体残缺 ,但生活不能残缺 ,这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 ,帮他们“填补”。
银山社区是柳州市无障碍进家庭工程示范社区 ,吴静和刘师傅为这事忙活了一年多。她说 ,“这是好事 ,忙得开心”。下半年还有居家养老工程、残保申领等大量的工作要做 ,吴静常常要加班。她家离社区较远 ,每天早出晚归 ,有时很晚回家 ,妈妈总忍不住唠叨几句。她说 ,家里还是很支持她的工作。一年时间里 ,从“门外汉”到“行家”,吴静对这份工作有了感情:“忙碌而充实着 ,很实在。”
新闻推荐
路牌路牌哪去了? 市民政局地名科:年底采购完毕 ,旧的将更新 ,没有的将补齐
...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