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前,在柳州乃至广西提起柳州的长楼,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用现代时髦语来说就是标志性建筑。
该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标准的苏联式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监造,1960年竣工。整栋楼有4层半,近20米高,最上一层是有遮挡墙的天台,全长近260米(将头尾两个单元算上);1994年拆除,改建成两栋楼房。
全楼有10个单元,每梯4户,有3个单元3至4楼是5户。每家有自己的厨房,每楼有公共男女厕所。
门窗均装有纱窗纱门,还有一个装有木头玻璃混合门和纱门的凉台。
楼下有花圃,栽有月季等花草,铺有三合土硬化路到单元门口。长楼全部坐南朝北,头尾两单元朝内转向,形成一个像北京四合院城堡式的大院。大院里宽敞平坦,正中间还有一块较大的硬化地操场。每个单元门前空地后来还种了两三排玉兰花树;再往前还有菜地 、荒草地和两张大鱼塘及水田。这一切都成了住户儿时小伙伴们追逐 、嬉闹 、玩耍的好天地。同时,也是住户们晾晒家中衣物与煤 、柴的场所。
整栋楼建有3个高约10米 、宽约5米 、长约9米的门洞,每隔两三个单元设一个,通往当街外面。夏天,门洞成了住户们避暑纳凉的圣地,许多小伙伴酷热难耐时,就在门洞里过夜。雨天,这里又是过往行人的最佳躲雨处。
长楼的地理位置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应是黄金地段。隔壁就是当时柳州铁路局的综合娱乐场所——柳铁文化宫。里面有当时柳州场地最大 、设施一流的图书馆 、电影院 、演出场所 、儿童文化阅览室 、兵乓球室。朝北前面不远就是柳铁五小和铁路中心医院。长楼朝南对面横过马路就是菜市,设有卖猪肉 、蔬菜 、豆腐等店。
后来全部搬到长楼的前面空旷地,下楼便是菜市。出门下楼就有柳州市最早的公交汽车站。上学 、生活 、娱乐 、外出 、上街都很方便。当时在柳州市算是住房设施环境比较完善的家属楼。另外,在长楼对面(南面),有一个部队医院,每年都要放映几次露天电影。小伙伴们这个时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早早就做好准备,等待电影的放映。
整栋楼的原住户,基本都是柳铁中心医院的职工。“文革”前住户的分布比较有意思,一楼基本住的是医院工人。2楼和4楼基本是医院的后勤行政人员和护士及部分医生。3楼基本住的是专家 、有名医生及部分领导。这好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专家知识分子的尊重。“文革”后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记得儿时,楼前的操场及前面一大片野地是小伙伴们游戏 、玩耍的最佳去处。在这里不论春夏秋冬,尤其是寒暑假期间,都有小伙伴们在那打棋 、弹玻珠 、打鸡膀(一种拿粗木棍击打细木棍的游戏);还有的跳房子 、踢毽子 、躲猫猫 、踩高跷 、放风筝,每个季节玩相应的游戏;玩得激烈的就在那踢球 、顶肥腿(双方单腿着地,两只手捧着另一条腿顶压对方,谁两腿着地为输) 、打游击(分两帮人哪边人被对方抓完为输),一派其乐融融的欢乐景象。
有的小伙伴尤其是放假时,还到操场前面大鱼塘旁的水沟水田里捞鱼虾 、钓蚂 虫另。记得“文革”初1967年,鱼塘因无人管理,整个塘长满了水葫芦。我们还到塘边把水葫芦叠压成一个厚实的像竹排一样的船,撑过有近60米宽的鱼塘又返回。我们就是这样发泄着充沛的精力与青春的躁动。
长楼在“文革”时遭到很大破坏,改革开放后又成了菜市,里面的设施由于常年失修,已破烂不堪。昔日的风姿,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渐渐颓变,光彩不再。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1994年,长楼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拆除了。
长楼,儿时难忘的回忆!随我的青春一同逝去。
新闻推荐
背景为了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加强金融宣传教育,宣传柳州辖区银行业支持柳州实体经济发展,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做法及成效,促进社会各界、公...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