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爱荣一家(图由受访者提供)核心提示
兰爱荣和丈夫黄廷胜,是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百乐屯的致富带头人。从开荒地种芭蕉,到带头种植甜笋,爱吃“螃蟹”的兰爱荣夫妇凭着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小楼,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不断尝鲜找出路
36年前,24岁的兰爱荣与太阳村镇百乐村村民黄廷胜相识 、相恋,并结为夫妻。当时的百乐屯生活条件一般,水稻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光种水稻只能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我们必须要改变种植作物,才有改善生活的可能。”婚后没几年,黄廷胜工作的单位倒闭了,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小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
如何增加收入呢?兰爱荣想到了自家屋后的荒地。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开垦荒地种芭蕉。对于兰爱荣和黄廷胜的大胆尝试,很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很快,丰收的芭蕉让兰爱荣一家尝到了甜头,收成好的时候,年收入是原来种植水稻收入的5倍以上。
看到兰爱荣夫妇种植的芭蕉如此热销,同村的很多村民也开始种植芭蕉,村里的经济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1989年,种了3年芭蕉的兰爱荣夫妇又发现了“新大陆”。
百乐村村委到外地考察后,发现百乐村山地较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甜笋。“村里土地有限,如果要种甜笋就必须把原本种芭蕉的土地腾出来。”在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村民不愿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来试试看。”听了村委的经验介绍后,兰爱荣夫妇决定腾出长势良好的芭蕉地,与村干部一起带头种植甜笋。万事开头难,种植甜笋对兰爱荣夫妇来说,就像幼儿学走路一样,在磕碰中成长。
家家建起“甜笋楼”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甜笋种植,兰爱荣随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并参加培训班,回到家后就在书堆里钻研摸索。慢慢的,兰爱荣的竹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她的第一批甜笋运到市场出售时,利润是同重量香蕉的3倍。
收获成功的兰爱荣夫妇信心倍增,他们立即扩大了甜笋种植面积,并鼓励村民一起种植甜笋。那段时间,兰爱荣夫妇一心扑在了竹林里,村民们如果在种 植过程中遇到问题,他们也非常热心地给予帮助。
甜笋的收获满满的,但销路又成了新的问题。当时,兰爱荣听说甜笋在金城江能卖出好价钱,她和黄廷胜就每天凌晨4点起床到竹林里砍甜笋,6点钟左右扛着几百斤的甜笋赶到火车站,搭乘到金城江的火车。夫妇俩一边卖甜笋,一边向当地收购商推销,希望他们能上门收购。
如此高强度的劳作,再健壮的人也会倒下。有一天,兰爱荣就因过度劳累在竹林里晕倒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协商,终于有甜笋收购商同意上门收购。销售渠道畅通了,百乐村近90%的村民开始了甜笋的种植。如今,百乐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家家建起了“甜笋楼”。
柳州螺蛳粉的热销,带动了酸笋的“名气”,已经60岁的兰爱荣没有停下劳作的脚步,她又搭建了厂棚腌制酸笋,每天光酸笋的销售额就达到300多元。现在,兰爱荣夫妇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成为了夫妻俩的好帮手。
新闻推荐
一卡在手体验“智慧社区” 市民卡首家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家门口享受自助挂号、快递寄存等便民服务
首家市民卡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市民用市民卡体验健康体检工作人员演示医院预约挂号“我们全家都办有市民卡,以后在这里就可以预约挂号、免费做健康体检,真的很便民。”昨日上午,住在金沙角附近的俸...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