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简放鹏
近两天,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在泸州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谈认识、谈体会、谈变化、谈谋划、谈发展,可谓“辉煌成就令人鼓舞,美好未来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
王东明同志在报告中提到:“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过去五年,泸州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形成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扎实抓好“十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
对此,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村支书刘勇深有体会:“报告中提到的‘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
在大河村新村,便民服务中心、超市、幼儿园、村卫生站、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内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备。新村人行道铺了石板,安装了路灯,并进行了绿化。古典与现代气息相融,一派宜居宜业的景象。
年过五旬的龙兴友是五组村民,一家六口都住在大河村新村,住房宽敞。
龙兴友说,新村的交通方便多了,不走烂泥路了,到处都干干净净。需要什么生活用品,除了在新村超市购买外,一个电话打出去,一会儿摊主就开车送来了。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是田坎泥路,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过。逢年过节如果遇上下雨,亲戚朋友都不愿来。搬到新村后,亲朋好友来走人户、串门比过去多了。大家都说新村修得好,像城市里的小区。
谈起未来发展,刘勇说,按照省委提出的“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协助做好建设泸州竹产业园区的服务,到时可让一部分村民就近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村集体公司举办经济实体等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花木、蔬菜、养猪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创造性开展工作”带来甜头
王东明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
与此相应,过去五年,泸州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活力迸发、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推进国企国资、农业农村等12个领域180余项改革事项,全民预防保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等走在全国前列。
泸县天兴镇镇长赵德林对“创造性开展工作”感受颇深:2015年以来,该镇田坝村探索以宅基地制度改革增收为核心,创办服务实体、创新土地流转、盘活资产资源、项目资金入股的“一核四型”增收模式,利用宅基地制度改革,兴办民俗餐厅、新村旺铺、农家超市等租赁业,发展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发挥“以钱生钱”的“滚雪球效应”,让宅基地制度改革获得的“死资金”变成了集体公司(农民手中)的活资源,让该镇尝到了“创造性开展工作”带来的甜头。
去年5月,天兴镇田坝村二组村民钟帮彬不再为缺少流动资金发愁了,原因是泸县出台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他家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可以抵押贷款20万元。这意味着住房抵押贷款,可满足农户种植养殖、创业、消费等小额信贷需求,泸县农业生产经营贷款路子渐广。
去年底,在泸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随着拍卖槌的敲响,泸县天兴镇田坝村二组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被80号竞拍者廖丕全成功拿下。这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成为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统筹推进后,全国首宗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模式,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谈起天兴镇未来的发展,赵德林表示,收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后,更明确了发展方向,更坚定了改革信心。镇上将围绕省委提出的“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奋斗目标,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载体,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契机,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通过新建新村综合体、进城购买商品房、集中风貌塑造等模式,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实施农村基础设施“4+1”工程,今年将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组组通”工程,有条件的村民小组实现“户户通”,全面改善水、电、气、光纤等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新闻推荐
本保持(李昌浩)5月16日,泸县“学英雄、树新风、爱家乡”文艺巡演走进太伏镇,吸引近千名群众观看。《四礼新风进万家》、《四个老人赞好人》等特色节目接连上演,尤其是节目《舍身救人的好警官》以生动...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