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的对话。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巨匠灿若星辰。特别是历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闪烁着巴蜀人民独特的气质风范。泸州,亦是如此。
在这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今人不仅能听到古人的故事,有专家学者为你深入挖掘四川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还能通过记者的采访捕捉到古人留在今天的物质和精神,甚至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让历史名人的故事永远留在这方土地。
对今人来说,这样的超时空对话,更像是一种记忆的唤醒——重拾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延续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本报记者 朱虹
对于泸州人来说,矗立在城区水井沟的报恩塔更像是一个精神图腾。
因为,不少泸州人都能张口道来报恩塔的来历:报恩塔的修建者是南宋泸南沿边安抚使冯楫为报母育之恩而修建。
据《泸县志》记载:冯楫幼时丧父离母,寄养于人,其母因失子哭瞎双眼,后与冯楫偶然相认。冯楫焚香告天,又跪舐母目,母目复明。冯楫为报答母育之恩,便在泸州城中修建七级浮屠,取名“报恩塔”。
岁月荏苒,报恩塔和其主持建造者冯楫的孝故事却从未在泸州大地褪色。报恩塔,成为泸州人崇尚孝文化的丰碑与见证。
建塔真正原因或是报众生恩报国恩
报恩塔通高33.2米,七级八角重檐砖塔,塔身洁白,泸州人喜欢称其“白塔”。从塔底到塔顶有踏道可匍匐向上,塔内有龛刻造像。
除了大家熟知的“白塔”这个称呼外,报恩塔原名开福寺塔,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到绍兴二十年间(1148—1150年)。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泸州地方史专家晏满玲说,“冯楫所处的时代,正是儒释道相汇相融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冯楫作为一方的军政长官,又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在城中开佛寺建塔,组织净土会,团聚众僧俗人念佛修行,敦世厉俗,净化社会风气,报国恩、报父母恩、报师恩、报众生恩,估计这才是冯楫建塔的真正原因。”
晏满玲说,冯楫主持修建的报恩塔,是留给泸州人民的宝贵遗产,是忠孝文化的实物见证。对于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报恩塔与重庆大足多宝塔(又名:北塔)合称为“姊妹塔”, 北塔冯楫也出资营建。晏满玲说,北塔与报恩塔造型相似,比报恩塔建成时间稍晚。塔内神龛中出现冯楫之像和铭文,记录冯楫施钱四百贯文,足造第六层塔一级,同时写明了在泸州所任的官职。冯楫虽然在泸州逝世,却葬在佛教圣地大足县。
除了建塔,冯楫在泸州还干了五件大实事
冯楫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共8年9个月。在这几年间,一生忠鲠的冯楫为泸州人民干了五件大实事。
晏满玲介绍,冯楫在主政期间主要政绩有:第一件事:向朝廷献嘉禾。绍兴十五年,冯楫向朝廷敬献泸州地区所产的优质稻谷。第二件事:加固城墙。绍兴十五年,冯楫将城东临江的土筑城墙改建成以石甃土的城墙,以防水患;加固城墙558丈(1950米)。第三件事:扩大城池。将原有城池6里338步扩大到9里18步。第四件事:减赋税。绍兴二十年,冯楫恳请朝廷,允准减除泸州、叙州、长宁等地田土与人口税。第五件事:开粮仓。绍兴二十一年,泸州遭遇灾年,冯楫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晏满玲说,虽然现在泸州保留下的老城墙都是明代的,但明代东城墙可以说是在冯楫修建的城墙的基础上加固的。
泸州作为一方水码头,当时水患频繁。明代《永乐大典》上记载:冯楫在筑泸州城时,在城南门外鳝溪桥南亭下和两江合流处各置一石幢,以誓水患,幢成,公(冯楫)自往作佛事,以致祷焉。如今,这两个石幢已所寻无踪。
随着这两个石幢一起消失的,还有冯楫在两江汇合处修建的“祈求行船顺利,保佑一方平安”的寺庙。
“活”起来的泸州文物,展示血脉里的文明基因
物质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精神的消亡。
如今,冯楫的孝故事正在泸州的舞台上演绎。
今晚8时,市非遗所演出的本土大型川剧《报恩记》2.0版作为2017四川省戏剧调演首场演出在中国酒城大剧院唱响。
这是古人冯楫的孝故事再一次在今人的舞台上“回放”。去年9月,《报恩记》在泸州首演一炮而红。市非遗所所长包靖说,希望通过舞台艺术形式让报恩塔这个国家级文物“活”起来。不仅如此,下个月《报恩记》川滇黔渝巡演开始,首站就是成都。下一步,思考打造《报恩记》电视剧。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把泸州人知晓的泸州故事传出去,把泸州人民的大爱文化传出去。
《报恩记》2.0版,仍然是由两位梅花奖获得者同台献艺。冯楫的饰演者、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超与女主角王玉梅在川剧界素有“二王”美誉,多次同台演出,默契十足。《报恩记》2.0版弱化了对报恩塔的描述,从讲述泸州故事传说升华到讲述孝文化,成为一部展示优秀家风家训的川剧。
包靖说,推出《报恩记》以古喻今,意在展示泸州的文化底蕴和藏在泸州人血脉里的文明基因。报恩塔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古到今,泸州的文明的脉是没有断的。今天我们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际上我们先辈在多年前就已经践行,今天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文明建设再提升一个台阶。
王超说,作为泸州河川剧嫡系传人,很高兴能演出这个正能量角色,也很高兴看到泸州川剧推出一个拳头产品,《报恩记》是川剧大戏,紧扣弘扬孝道这个主旋律,是能够走出去的好戏。下一步,他也将参加《报恩记》川滇黔渝巡演。
不久前,“闭关”大修、泸州孝文化象征的报恩塔出关面向市民重新开放。报恩塔使用“宋代涂料——麻刀灰”重塑,最大程度还原报恩塔的历史风貌。层层塔檐间又挂起了铜质风铃,风动,“金玲”轻轻咛响,刹那梵音。
冯楫生平:
冯楫,字济川,遂宁府小溪(今四川遂宁市)人,自号不动居士,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终年78岁(虚岁)。
宋徽宗政和八年(即宣和元年、公元1118年)进士。历官秘书正字、司勋员外郎、工部员外郎、宗正少卿、给事中、权尚书礼部侍郎(从三品)兼侍讲等职。绍兴十年(1140年)被罢为徽猷阁待制(从四品)提举亳州明道宫(闲职)。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被命为知邛州(今四川邛崃市);同年九月,又被命为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绍兴十九年(1149年)二月,升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仍知泸州。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六月卒于泸州。冯楫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共八年九个月。
冯楫不仅是宋朝的高级官员,还是虔诚的佛教信士,自号为不动居士,被誉为是佛教义解、修行方面造诣精深的“大学”。宋代僧人释普济撰《五灯会元》一书,列出释氏传法世系,冯楫被作为禅宗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列入该书,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他一生好佛,曾出资修大足多宝塔、泸州报恩塔和潼南金佛,晚年入峨眉山华严寺,专从净业,刊刻佛经数十部,峨眉山曾建“飞龙庵”祭祀他。他进行了许多佛事活动,诸如念佛参禅,访刹拜僧,问道求法,印施佛经,为僧人、寺庙撰写铭记,捐修佛塔(如大足北山多宝塔),组织“净土会”,弘扬佛教,倡行善事,等等。
著有《时议录》《临安录》《谏议录》,均佚。《宋诗纪事》录其诗1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0篇。《四川通志》有传。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敏古登华)出旗、折旗、升旗,每一个步骤,泸县五中的女子国旗班都完成得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近日,该校高2018届——2019届女子国旗班交接仪式在行政办公楼前举行。仪式首先进行国旗、校旗的交...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