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简放鹏
近年来,泸州市践行“创新强水、开放活水、协调兴水、绿色助水、共享惠水”理念,按照“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辖区负责、系统规划、分步实施”要求,推进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于今年6月成功通过了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专家组的评估。
百和镇新河道成风景
走在完工的泸县百和镇河道整治工程人行道上,看着周围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和休闲亭台楼阁与河道交相辉映,让人感到轻松而愉悦。
百和镇河道整治工程布置在场镇边上的大鹿溪河干流及其支流上(大鹿溪河为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一年前,这里河床淤积,河面布满垃圾,河水污浊,一到汛期,洪涝灾害频发,沿河企业、场镇和群众的安全都受到威胁。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百和镇将辖区河道列入了重点整治计划,通过层层申报,2013年争取到了中央和省级资金1500余万元。资金到位后,百和镇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并按时筹措资金142万余元,以保障工程顺利进行。为了把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亮点工程,该镇还整合市政、环保等项目资金200万元,投入到河道整治工程中。省、市、县级水利部门经常派专家现场指导,以确保工程质量。
该工程于2013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3月竣工,工程长2.5千米,新建堤防2千米,清淤1.5千米。该工程大量采用生态复合堤,可保护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步实施了雨污分流、市民休闲广场建设,设置亲水平台、休闲设施及人文景观,解决了沿河脏乱差等现象,成为百和镇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个河段通过疏浚、起淤治理和河道扩宽,解决了河壅高、行洪不畅问题。堤防工程由原来两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可保护百和场镇4200名居民、两岸20余家企业和3000亩耕地的安全。”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吕有华如是说。
近年来,泸州市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河长80公里,有效提升了防洪能力,改善了3座县城和28个乡镇的人居环境,逐步实现了“江、河、湖、库”互联互通和“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
城乡共享安全供水
近年来,泸州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水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投入3.7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站1298处,解决63.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解决2.2936万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江阳区、龙马潭区探索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安排兴泸水务集团投资6.9亿元,通过2个城市自来水厂管网延伸,改造提升农村供水站27个,铺设管网约2300公里,实现全域供水,让农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江阳区邻玉街道兴隆村地处城郊,大部分村民购买了货车跑运输,村里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村民盖起了楼房,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也都有了,洗澡用上了热水器。过去,让人闹心的是,因为经常断水或水压不够,热水器成了摆设。
“那时候,盆啊锅啊桶啊,家里所有能装水的都尽量装上,就怕断水。辛苦一天回来,澡都不敢痛痛快快地洗,只能随便擦一下汗。”村民樊运春说,如今,洗衣做饭,随时都能用上优质的自来水,这得益于江阳区“全域安全供水”工程的实施。
以前,江阳区部分乡镇水站存在供水规模小、出厂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加快建设高等级、上规模、设施全、水源优的饮水工程?江阳区委、区政府从统揽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决定通过两年时间在全区农村实施“全域安全供水”惠民工程,实现城乡“同水源、同水质、同管理、同服务”。
为此,江阳区政府与市兴泸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政企合作共建模式,由区政府主导,兴泸水务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将原有17座农村集中供水站政府收购、打捆移交托管,采取争取中央“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专项资金入股或其他方式,投入该工程建设。江阳区农村集中供水站移交市兴泸水务集团托管经营后,由市兴泸水务集团对集中供水站进行改造提升,改善供水质量。
去年,江阳区正式启动“全域安全供水”工程,计划历时两年总投资4.4亿元,实现农村供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100%的目标。该工程除主城区外,覆盖15个镇、街(景区),引入城市自来水南郊水厂和茜草水厂优质水,改变农村集中供水站以水库作为饮用水源的现状,破解了原有供水站因水源水质差造成出厂水质不稳定的难题。
市水务局负责人认为,“全域安全供水”项目,改变了目前农村地区普遍采用的地方财政出资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站模式,采用政企合作方式,由市兴泸水务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可确保农村地区喝上与城市同源、同质的自来水。
新闻推荐
儿童们快乐地奔跑在美丽的新村。忠山公园等城市氧吧,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本报记者简放鹏过去五年,泸州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形成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