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彬 沈召清 本报记者 孔芒
“同学们,走稳当点!”9月5日下午,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银马村泥泞的村道上,59岁的费继言一手牵着学生,一手打着雨伞,不停叮嘱孩子们。
费继言在村里的小学任教28年。10年前,学校布局调整,他一个人留校,大山作伴,先后送出了五届102名低年级学生。
一家三代都教小学,他选择坚守村小
“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啊啊啊\’。一只公鸡在打鸣,公鸡打鸣‘喔喔喔\’……”进入9月,秋雨连绵,山间雨雾升腾,看不清山顶。朗朗书声从山脚的银马村小学传出,给寂静的山乡平添几分生气。
学校只有一个班,一名老师,“校长、教务、后勤、保安,都是我。”费继言带着一副老光眼镜,快人快语。
费继言一家三代都是教师。父亲费嘉谋曾是一名革命干部,后被安排到一所小学教书。1981年,费继言接替父亲以工代教,后来考取成人中师,成为一名正式教师,1985年调到银马村小学。女儿也在城里一所小学任教。
银马村小学距离场镇9公里。十多年前,村里为了修公路,把通往学校的石板路推成了土坯路。一遇下雨,土坯路上的泥浆最深处可没过小腿,即使穿筒靴,泥浆也会灌进去。以前的校舍也很破烂,“有一年下大雨,教室内水流成河,老师戴着斗笠上课。”
2003年,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到镇中心校上课,绝大多数教师都调到了条件更好的中心校。年近退休的费继言完全可以争取到镇中心校,但他却选择留了下来,负责低年级的教学,“就算是为了山里的孩子,我也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这一坚守就是10年。
他把普照山和银马村写进对联
每天早上7点,费继言准时从家里出发,提前半个小时赶到学校。开校门,烧开水,然后站在校门口等候陆续到来的学生。下午,送走最后一名学生,巡查一遍校园,他才锁上学校大门回家。
“不把工作干好,就对不起家长。”银马村小学紧挨着普照山和三华山。一遇大雨,孩子们回家的路经常被大水淹没。每一次,费继言都要亲自护送孩子们绕很远的道回家。遇着难走的地方,费继言还要蹲下身,把小孩子一个个背过去。
有一年初秋,班里的一名学生突然生病,费继言马上把那名学生送到附近的村卫生站治疗,被告知需要马上转院,费继言又背着学生往镇卫生院赶。快到卫生院时才遇到孩子的父亲。此时的费继言全身已被汗水湿透,差点虚脱。
在学校里,费继言除了上课,也带着孩子们做游戏,一个“螃蟹走路”让同学们笑得合不拢嘴。
“费老师舍得下功夫,对孩子们不错,教出了很多好学生。”紧挨学校的银马村3组宋平安说,他的大女儿曾是费继言的学生,如今在成都上大学。小儿子才3岁多,等到了上学年龄,宋平安也想送到费老师班上学习。
明年就到了费继言的退休年龄,他却说,如果可以的话,他想把今年秋季才招的这个班低段教完。“普照山下学子莘,三华岭旁银马腾。”在银马村小学教了近30年,这副费继言自撰的对联道出他的心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静)9月9日—12日,第三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召开,来自泸州古蔺仙潭酒厂的潭酒在此次酒博会上表现出众,凭借其酱香型白酒传统酿造工艺打造出的醇厚酱酒,倡导“酱酒大众化”核心理...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