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简放鹏
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采用大园区+小业主、“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基地”的经营方式,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园区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呢?
2015年,泸州市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为泸州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包括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平台。
对此,泸州市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三区为核心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了江阳区董允坝等2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龙马潭区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等2个物流加工园区,为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刘卫民认为,该园区建设是泸州市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供给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值得思考、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采取多种形式的栽培模式,发挥不同生产主体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示范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此,泸州市制定了《关于推进江阳区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组建园区推进办,成立泸州绿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农业项目的投资开发、融资担保、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做到了“政府引导,科学定位”。
在规划上,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充分利用了江阳区产业优势和董允坝地域、文化底蕴特点,把蔬菜、水稻等产业发展与地方文化结合,高起点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使得园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以点连线、串点成面,“七区五带”园区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并创新发展模式,以自然、人文景观、产业特点为依托,探索建立多种发展模式,增强农业发展活力,这样就优化了功能定位。
市农业局负责人认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管委会或园区开发公司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管理,全面负责园区的各项事务,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政府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各项优惠政策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较好地协调了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该园区通过政府引导,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农业旅游、环境保护等多规衔接、多规合一,明确各园区定位、主要功能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形成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
如何提高园区生产力?
如何提高园区生产力?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集财力。该园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叠加效应,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等专项财政支农资金向园区倾斜;出台了“ 现代农业基金管理办法”等,配套产业、技术、金融、保险、品牌创建等扶持政策。
二是聚人才。该园区采用政策吸引企业和能人,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制定了“董允坝双创孵化园建设方案”,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新型“农民”入园区创业,把农业先进生产者聚集到园区。
三是强基础。该园区加大了电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园区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98%;推广了智能温室、钢架大棚、“两网一灌”等农业生产设施,园区设施化水平达到90%;优化农机配备结构,完善粮食烘干设备、农机库等设施建设;注重农机和农艺、农机和加工相结合,提高园区农业生产和加工重点环节机械化水平,园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
市农业局负责人认为,该园区建设采取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集约化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带动、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把“资本、知识、技术”有效统一,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开发。该园区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入园,聚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有限资源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园区生产力,从而带动了园区的快速发展。
新闻推荐
社区文明的守护者 ——龙马潭区安宁街道红岩社区志愿者队伍小记
■本报记者罗森波实习记者白雪在龙马潭区安宁街道的红岩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是社区文明的守护者,这群人便是红岩社区的志愿者。自泸州市创文攻坚战打响以来,红岩社区...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